这段又被称为平原宝训的经文,与马太福音中的登山宝训有异曲同工之处。首先,四种有福的人是(20-23):贫穷的、饥饿的、哀哭的,为主受苦的。这里的贫穷、饥饿和哀哭,不是单指人表面上或外在的境况。而更多是指向人对自己属灵状态的认知。故此,耶稣说的福气也主要是指属灵的福气,而不是指今世可见的祝福。
其次,耶稣也指控四种有祸的人(24-26):富足的、饱足的、喜笑的,人都说他好的。同样的,这里的形容词,都是指出人怎样看待自己在神面前的境况。一个自以为在神面前是富足的、饱足的、只知嬉笑的,并喜悦别人都说自己好的人,实在是处于一种危险、在神面前诱惑的状况,因为他以为可以靠着自己的属灵地位、追求或事奉配得到神的奖赏。
四福与四祸的对比,让我们看到天国的价值观和这世间的不同,并且提醒我们存敬畏的心专心事奉神,不要夸口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就是自相矛盾的“属灵骄傲”。反而,我们更当看自己为贫穷的、饥饿的,并且与哀哭的肢体同哭,常祷告纪念为主受苦的圣徒,与他们一同从主的话语中得到安慰。
“主啊!求你帮助我能够更多看见自己灵里的贫穷、饥饿,为罪哀哭,为义受苦。求主让我更多被你的荣光改变,以你为最大的满足和喜乐,委身在你所带进的天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