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对小明说:“你最近怎么了?怎么常常跟同学吵架、跟哥哥打架呢?怎么最近都变得很不听话呢?”小明低着头,摇摇头什么也没说。妈妈不耐烦地说:“每次都这样,问你问题,你都是摇摇头,怎么什么都不说呢?”

生活中常常有许多的事件,可能不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这相事件累积起来可能会成为我们的压力,当我们承受了较大的压力时,很容易以情绪化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将情绪表达的方式,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同。一般而言,成熟的个体(成人),会以语言作为基本的表达方式,大人们常常以口语的方式表达感觉与感受,可是这样的表达方式,并不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儿童。

随着年龄的降低,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逾失去其优势,小学中年级以下的儿童,常常无法使用贴切的语言来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与情绪,儿童往往是以一些不寻常的行为来表达他们心中的感受。例如:孩子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比较可能出现易怒、焦躁不安、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不听从父母或师长的指令,或者故意犯规,惹恼周遭的大人。如果大人们不能正确地解读孩子所传达出来的讯息,常常会直接地指责或惩罚孩子,结果不仅无法协助孩子抒解情绪,反而因为经常的惩罚,使得儿童情绪变的更糟,并且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让孩子在父母的眼中变的更不听话、爱捣蛋、唱反调。相反地,如果老师、父母能够了解,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问题时,可能反映出孩子在生活上遭遇困难、学业面临困境、与同学发生不愉快、或是生活上遇到了一些无法解决的压力时,父母或老师才有可能会进一步了解孩子所面临的困境。

一般来说,要直接和儿童谈论他们遇到的困难,可能比较不容易,孩子也比较不习惯以“我….…”为出发点,来谈论个人面临的困难。当大人们想要了解孩子的想法或感受时,可以和孩子一起说故事或玩游戏,透过使用动物玩偶或虚构的人物,随着和儿童一起玩游戏或说故事的过程,观察孩子的行为,听一听孩子在游戏中表达的看法与感受。在与孩子说故事的过程中,大人们可以将故事的情节逐渐转移到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的冲突事件,或是考试成绩表现不佳等事件上,再让孩子自由发挥故事的情境与其所扮演的角色的心情、想法或看法时,往往能有效的协助大人们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例如:和孩子一起说故事的时候,可以这样说:“从前有一只小熊,他在森林理和其他的动物一起玩,在玩游戏的时候,他突然就咬了身边的长颈鹿,其他的小动物都吓了一跳!”然后大人可以问小朋友:“你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随着孩子的回答,我们可以请孩子谈一谈,小熊咬其他动物的原因、小熊的心情、小熊对周遭的看法、小熊遇到的问题….…等。当我们透过游戏或说故事的过程,了解孩子的心情或困境之后,同样地,也可以再利用游戏或说故事的方式,教导故事中的主角问题的解决方式,或是对故事主角的看法。如此,能够以一种比较和缓与不具威胁性的方式,提供孩子克服困难的方法,协助孩子成功地摆脱心情的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