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既是自然节气点,又是传统节日,吸收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浓缩,我们可以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蕴养心灵。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每当我们提到清明都会有一种莫名的哀感。

每个节日的诞生都会伴随着新的习俗产生,来看看有没有什么习俗是我们不知道的。

扫墓起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纪念忠臣介子推,人们在这时祭祀先人,体现中国人重感恩、重孝道。虽然由于生产力发展,祭祀活动慢慢向世俗娱乐活动转化,但追悼与祭祀是中国人过清明的最重要内容。

柳枝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据各种传说与典籍记载,清明节插柳与避免疾疫有关,而且古人还相信柳能辟邪。

清明时节,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顺应时节,有助于吸纳自然气息,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清明节既是一个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庄重日子,总是免不了烧纸钱、焚香、点烛的,但是去祭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特别是在山上的人。提倡使用鲜花祭祀,采取植树绿化、踏青遥祭、网上祭祀等低碳环保方式缅怀故人,不过度燃烧、比排场,传承精神文明。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这时候开始播种瓜类和豆类的庄稼,收成会更好。作为农大的学子,也要关注一下清明节气对农耕的影响,为国家的农业发展作贡献。

清明节到,梧桐兼细雨,勾起对逝者的思念。从前曾平淡无奇的一句话或者一件事,每每想起,怅然的感觉总是挥之不去。愿故人的灵魂能得到升华,愿逝者的美德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得到传承。活在当下,请珍惜自己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