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里的每个时刻,都是孩子学习的机会,比方说老师对学生的言行举止、礼貌、品格教育等,如:师生互道问好、午餐时间的互动、下课时间的交流等,老师也可以利用课堂进行启发孩子兴趣的活动与学生一起探究学习,进而引导孩子认知层面的学习。现阶段的教育趋势已经朝向着多元、自主学习的方向迈进,我们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朝向多元、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孩子的学习更加扎实稳定的前进。

安排分组小圈讨论活动,使孩子互相尊重、了解、接纳差异,增进同侪互动关系,在分组学习中老师扮演引导与观察的角色,适时的参与共同讨论,给予学生支持与肯定。

教室可以规划不同学习区,让学生更有意愿自主探索学习,更有效率吸收新知识,老师也可以借由学习区观察,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兴趣,获取更多与孩子聊天的话题,让孩子感受到不一样的互动学习模式。

我们可以结合时下学生流行的话题、事物,设计在教学活动中,打开孩子学习的好奇心,引导孩子探索新知,与感受学习的乐趣。你可以观察到孩子的学习历程的转变:“刚开始孩子在探索时,老师们会忍不住想伸手帮助孩子,心中疑惑瞬间产生,‘不是只要把颜料涂在花辫上,然后盖在海报上就好了吗?’、‘为什么会沾那么多颜料?’、‘这样沾颜料会弄脏自己的衣服’,但是需要耐心等待,给孩子探索的时间,我发现这样的学习方式对孩子想像是有帮助的。”现在孩子们看见一个事物,不会只是说出答案,而是可以进一步的说出孩子自己的想法与理由。

时下的学习不再只是单一化的学习方式,而是在任何的学习历程中,增添不同的元素与策略,像是艺术创作我们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做连结,透过自然素材进行创作,给学生更多的体验,透过体验,开启孩子学习的新视野,并让孩子从中获得学习成就。

与学生一同学习探究生活中的大小事物,一层层的剥解开来,不仅促发学生的学习好奇,老师也更能了解学生在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需要给予协助,使学生在学习上不会感到孤单无助。

动动手也动动脑的艺术创作,是引导胜于指导,老师以学生的角度共同参与创作,创作中可以将班级元素融入,使学生感受到被注意重视的感觉,以真诚的鼓励与赞美,引领孩子发挥想像力与创造力,使学生感受到关怀且增加自信心。

给予孩子一个主题方向,让他们观察思考后,记录下自己的想法,鼓励孩子主动发言。孩子的观察记录也让老师有机会更加了解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形,从中发掘学生浅藏的技能,给予分享及回馈,不仅提升孩子参与动机也陪伴孩子创作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