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经过14天与时间赛跑,昨日(2月20日),广汽自制口罩在广汽集团旗下广汽部件正式批量生产,首批共启动5条生产线万个。按照进度,到本月底,广汽集团将完成30台口罩设备的自制,总产能将达到每天300万个。其中,广汽自制口罩日产能将达100万个,其余将由广州市政府协调给其他企业进行生产。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口罩从调研到批量生产的全过程,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困难?广汽自制口罩的品质和标准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记者走进生产一线,进行实地采访。
记者留意到,这一“除尘”工序时长超过10秒,甚至比其他企业精密生产线的时间要长。更为关键的是,每次“除尘”,只允许一个人进入,避免互相影响。这不仅是防疫的要求,也是生产的需要。穿高跟鞋是不允许的,因为除尘之后,在车间移动,高跟鞋会将鞋套刺穿,进而带来粉尘。
广汽自制口罩为一次性医用口罩,属于第II类医疗器械,生产需要在无尘车间中进行。尽管时间紧迫,但广汽部件没有降低生产标准。在2月11日完成首台生产设备的安装与调试之后,2月17日完成无尘车间的改造。更关键的是,此次改造是一步到位,达到十万级无尘洁净车间标准,满足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的生产条件。什么是十万级洁净车间?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是粒子数,每立方米空气中直径≥0.5μm粒子数不大于352万个。空气中粒子数越少,灰尘和微生物数量越少,空气越洁净。
生产出来的口罩可用于一般环境中佩戴,阻隔口腔和鼻腔呼出或喷出污染物及对细菌和细颗粒物有一定的过滤作用。记者在现场体验,口罩的用料和品质,与市面上常见的一次性医用口罩相同。
为什么广汽能做到?首先是使命与担当。广汽集团董事曾庆洪表示,“广汽集团作为广州市最大的国有企业,希望借助制造优势和技术人才优势转产口罩设备,帮助缓解防护救援物资的紧缺。”
活动现场,广汽集团向广州市慈善会捐赠100万个首批自制口罩。截至目前,广汽集团用于支援疫情防控工作的捐赠资金和物资已超3200万元。同日,广汽集团向***基金会捐赠的现金人民币500万元将用于支持针对疫情的科技攻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