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新型病毒病人体内病毒已清除,但其肠道微生态失衡的状态仍然持续,可能导致一系列长期病征,这种状况称为“长新冠”。

新型病毒引致的长期综合后遗症,又称“长新冠”,指患者在感染新型病毒数周至数月后出现的并发症或持续症状。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新型病毒患者的肠道细菌失衡与出现“长新冠”的风险息息相关。有关研究结果刚在权威医学期刊《Gut》发表。

“长新冠”的国际定义指新型病毒患者在病毒清除后,至少有一种症状持续四周或以上。根据中大医学院的研究资料,76%新型病毒患者康复后6个月内出现至少一种症状,当中最常见的症状包括疲倦(31%)、记忆力差(28%)、脱发(21%)、焦虑(21%)和睡眠困难(21%)。

研究团队发现,“长新冠”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异常,“好菌”明显较少,而“恶菌”则较多。相反,没有后遗症人士的肠道微生态则较丰富及多样化,与从未染疫人士的相似。

中大医学院研究团队进一步研究肠道细菌失衡与不同类别的新型病毒后遗症之间的关联,包括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皮肤(脱发)、肌肉骨骼和疲劳。研究结果发现,多达81种肠道细菌与多种新型病毒后遗症有关,当中不少细菌更与三种或以上持续症状有密切关联。此外,团队又发现“长新冠”患者肠道中缺少了几种能提高人体免疫力的肠道细菌,包括青春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和假小链双歧杆菌,而患者入院时的肠道微生态失衡状况是导致日后出现“长新冠”的主要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新型病毒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可以预测出现后遗症的风险。全球有数以百万计人士感染新型病毒,此项研究显示透过调节肠道内的细菌,可以促进患者痊愈及减少新型病毒后遗症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