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医疗产业深受健保制度的影响,截至2012年资料发现,健保自1995年施行后,区域医院与地区医院总家数骤降,从787家减少至502家,健保特约率也率退37.29%,然而同时间医院的总病床是却是逐年成长,产生小型医院日渐消失但大规模医院却人满为患的现象,使资源分配不均问题更佳恶化。2002年7月起医院施行总额制度,大多县市的医院退出市场率皆较总额施行前高,加上健保给付所导致“同工不同酬”问题与民众对于高科技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加等因素,使小型医院不利生存,为产业带来巨大冲击与结构性转变,因此对于了解影响中小型医院退出市场的因素是当务之急。

2017年有篇研究探讨中小型医院退出市场之因素,了解总额制度施行前后,影响医院退出市场原因是否有不同。该篇研究采用健保数据库,探讨1998年至2012年与健保署特约之区域医院与地区医院,其在总额制度施行前(1998-2002)与总额制度施行后(2003-2012)的经营情况,并以Cox比例危险模型分析。

医院总额制度施行后,地区医院退出率有上升现象,从12.6%增加至28.2%,其中200家退出的地区医院当中,又以非公立医院占多数,共193家(97%)(见图一、表一)。

研究结果发现,支付制度对于中小型医院存活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总额制度限制医疗市场规模成长,使的医院最小有效规模之优势消逝,过去研究亦指出当整体产业扩张趋缓,厂商退出比例会提高。其次,在总额施行后,市场竞争相关的因素为影响医院存活之重要因子,如门诊规模贺芬达指数、门诊/住院诊次成长率等,这也显示在总额制度下碍于同工不同酬之现象,不利于小型医院竞争有限预算,因而造成小型医院存活率低的问题;最后,该研究发现非公立的地区医院退出市场现象最为显著,可能与该类型医院市场中并无适当的服务定位有关,导致不易存活在竞争市场中。

整体而言,总额制度的施行限制台湾地区整体医疗产业的成长空间,甚至出现结构上的转变,并且扩大医疗院所两极化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地区民众医疗照护的可近性,未来应持续关注此现象对于国民健康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