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高三男学生从国中到高中一直沉溺网络游戏,手机几乎终日不离身,连上课也在打电玩,学业成绩差,不仅被记过、还面临退学危机。父母察觉代志大条、带孩子求医。身心科医师诊断后指这是世卫组织(WHO)认定的“电玩失调症(gaming disorder)”,对学生做心理治疗、订合理的改善目标,3、4个月后偷玩电玩失调的病情大有改善,后来顺利毕业。
台南市立医院身心科医师粟宁表示,这名高三生从国中到高中阶段,不论在家里或到学校,几乎整天在玩手机电玩,诊查认定是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的电玩失调症,是手机游戏玩过头、致身心状况出问题,已被世卫认定是种疾病。
粟宁观察患者父母都有工作,彼此对管教孩子态度不一致(一松一严),使患者无所适从;患者父母长期意见分歧也产生争执、不满,孩子就藉电玩逃避失和的家庭气氛。粟医师协调患者父母也接受伴侣咨商治疗,原本对管教孩子的分歧态度渐趋于一致,能和孩子达成共同约定的目标。
学生父母与孩子订出学业不能被当、不能延毕的合理目标,约3、4个月时间就让孩子偷打电玩的行为有明显改善。
粟医师指出,电玩失调症有4项观察指标︰
1、终日玩电玩时间要连续达12个月;
2、玩电玩的次数、时间、频率难以控制;
3、玩电玩会优先超越其他兴趣或日常生活;\
4、玩到出现如影响学业、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等负面效果时,依旧我行我素、持续玩手机游戏。
医师提醒,如果家中孩子、亲友有4类指标情形,需要进一步就医诊治。在预防作为上,他提醒患者父母要跟孩子建立良好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到父母是真正关心,其次是父母要了解孩子手机游戏内容,对孩子有同理心,最后再设定适当限制,这样就不会玩到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