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有没有真的学会。”
“以前我也曾考得很差过,你不会比我还惨的。快!打起精神来!”
“只要你更用功,不放弃,下次就可以考好啦!”
“你要想想问题出在哪里,下次不要再犯就可以了。”
我常在父母成长班或家长支持团体里,与家长谈亲子沟通时提出一个情境——当孩子这次月考成绩不佳,看起来很沮丧,你会怎么回应他?
类似状况很常见,而上述父母对孩子的回应方式也司空见惯。我问,上述这些语句,孩子听了之后,接着会说什么、做什么?
在场的父母面面相觑,有人说:“好像,也没说什么,没做什么。”
“是呀!好像,这个话题,就在这里停止了。”我停顿了一下,“可是,是不是哪里怪怪的?”我请家长再思考一下。
有位家长举手说话了:“我也不知道,他下次是不是真的会用功?”其他人听了,纷纷点头附和。我问,还有吗?另一位家长说:“孩子的脸还是很臭,好像没安慰到他,然后他也不再讲了。”
“所以,你们也没机会和孩子进一步讨论,或想一起办法,帮助他下一次可以做得更好,或避免问题再次发生,是吗?”学员们这次点头更用力了!
我问:“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
为人际互动划下句点的“闭嘴模式”
文章开头的这些回应方式,不是不对,也不完全对孩子没帮助;但大部分的时候,会让彼此的互动划上句点,也就是,孩子不知道,或不想要再说什么了,然后,话题就到此为止——我称为“闭嘴模式”。
当然,如果孩子会继续回应,通常是向你表达不满,或者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试图辩解,像是:
“唉唷!你又不了解,你不懂啦!”
“可是,我已经很用功了呀!这次我很努力准备考试耶!”
“要不是老师题目出成这样,我怎么可能考这么差?”
接下来,亲子之间的对话,就会开始沦为“对”与“错”、“是”与“非”的辩论赛,偏离真正重要的焦点——有效安慰孩子,并引导孩子解决困境。
为什么开头的那些回应方式,会造成这样的结果?
仔细探究,这里头都有“讲道理”的意味在。什么是讲道理?
讲道理时,讲道理的人站在一个高位,向听道理的人传递真知灼见,这是一种单向的沟通形式,听道理的人只能被动接受,当然无法引发进一步的互动与更深入的探讨。传统的课堂上常常死气沈沈,就是这个状况。
即使我们用着再和缓可亲的语气说出这些话,还是讲道理;孩子也许会接受,但是无法激发更多的讨论,也难以将焦点放在解决问题上,更难有效鼓舞孩子的士气,让孩子有更多力量面对下一次的挑战。而更多的时候,孩子感觉到的是被责备、被否定与不被理解,所以干脆就不再提了,当然也不会从中去反省、记取教训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