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去海边挖沙坑、筑城堡、摸摸贝壳,感受海水冰凉的感觉,或是坐船出海赏鲸、感受海浪的波动、海风的吹拂,其实都是海洋教育的一环,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自然、喜欢自然、接近自然。

何谓海洋教育?社团法人台湾海洋环境教育推广协会秘书长郭兆伟表示,对孩子来说,海洋教育的目的是建立人面对大自然应有的态度与行为,并不是专业知识的传达,一来,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二来,孩子成长过程中,仍有许多机会可以透过不同管道了解相关专业知识,而正确的态度与观念从小建立,有助于习惯的培养。他说:“人类不是地球上唯一的居民,所以要学会遵守环境伦理与尊重”。何谓环境伦理?郭兆伟秘书长说:“家有家的伦理,学校、职场也都有伦理,彼此尊重是最基本的态度,面对大自然亦是,因为我们和其他生物一样,共享地球的资源”。

郭兆伟秘书长指出,即使只让孩子单纯在沙滩上活动,就有很多东西可以玩,例如:沙滩上的砂子颗粒大小不同、有粗有细,孩子可以透过触摸、搓揉,甚至是将沙子撒满全身去感受,或是,沙滩上不只有沙子,还混合著贝壳、石头、被海浪冲上岸的其他生物、玻璃碎片,甚至是垃圾。

孩子借由玩耍不但能感受与接近自然,爸爸妈妈也能在孩子亲身体验、发现问题时做机会教育,加深孩子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知识性的资讯不用多,也不用担心孩子问了自己不懂的问题,一起找出答案的过程也是重要的亲子互动,能让孩子学习到“不懂并不丢脸,只要尽力找出答案”的态度。

或许有些爸爸妈妈对于带孩子接触自然环境会有所抗拒,例如:沙滩好烫孩子会烫伤、螃蟹可能会夹伤孩子的手指,又或是觉得自然环境很脏,孩子可能受到病菌的感染等顾虑,郭兆伟秘书长分享自己带孩子体验海洋的经验,他说:“当我的孩子还不会走路,只能用手脚撑起身体爬行时,我就带他体验潮间带的生态环境,这时候的孩子不懂得什么是海兔、海参、海藻或螃蟹,还可能会觉得害怕,但是当他处在一个泥沙细软、海水清凉的环境之下,自然而然较容易放开心胸,尽情探索”。

除此之外,他提醒,海洋教育不需要局限场域或方式,因为不同的生态环境会有不同的生物及特色,对孩子来说都是新鲜的刺激,最好以住家附近、容易到达的目的地为优先选择,将出门游玩的负担降低到最小,让大人与小孩都能尽兴享受大自然所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