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今年快满3岁,至今讲话不顺畅,有点结结巴巴。之前阅读期刊时,内容提到孩子成长的过程都会产生结巴的状况,往往两个月就会好转;但我的孩子已经半年了,令人担心他以后是真的口吃。因此,我常常纠正儿子,造成儿子更加紧张,说起话来“我......我......”的,就是接不上话,也不会背三字经、唱歌,只能眼睛盯着妈妈要表明心里意见,请问怎么办好?

做妈妈的面对孩子结巴的状况,心里往往很焦急;然而,妈妈可能不知道,孩子其实更着急,他多么希望能够顺畅地说出心意。通常,两岁至三岁这个阶段正是语言发展的转捩期。孩子不再说些家人才听得懂的“专门”用语,且由单字进步到使用短句表达自己、指挥别人。这使得他产生能控制周遭事物的信心,而肯定自己的能力,对孩子来说,这是很重要的过程。因此,请相信孩子:他也正为自己的成长而努力!

一般来说,两岁到五岁间孩子的发音、说话技巧都不够成熟。因此,大部分的孩子都会经历一段“正常的说话不流畅”时期。尤其孩子可能因为语言发展不及理解力,懂得多却说不出口,在急于表达的压力下,很可能就出现不顺畅的现象。如果孩子到了五岁半、六岁仍然无法流畅的说话,或者有“家族性的倾向”,才可以怀疑他是口吃,进一步请专科医师诊断;千万不要轻率地认定孩子是口吃。

虽然口吃大部分是生理因素(脑部语言中枢的协调不良),但是,父母刻意地提醒、纠正,往往引起孩子的紧张、不安,加深他对自己言语不流畅的意识,延长了不流畅的现象,久而久之可能成了真正的口吃。同时,亲人殷切期望的压力,使他不满自己的表现,常常会变得自卑、缺乏自信,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影响很大。

只要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正常,就请放心。目前的“说话”状况是过程而不是问题。建议您:

1.随时注意自己的态度,避免斥责或“教”孩子说话。

2.不妨多告诉他一些事物的名称、主动和他谈话,但不要求他一定有反应、回话。

3.当孩子说话时,请移开您热切注视的双眼,让他自在地开口。

4.利用孩子喜欢韵律的天性,和他一起念些儿歌,但不要当成为可以炫耀的成就表现,免得造成他的挫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