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到一所高职去带同理心的课程,这一直是我觉得相当重要的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每个人都可以具备的能力。

亲爱的,同理心是一种真实感受到对方的感受,并且愿意开放不带批判的去聆听。当社会上越多人具备这样的心态时,社会可以越祥和,不会充满暴戾之气,不会因为一个超车就开始对人逼车,会有更多的礼让,因为你清楚对方有某件事情赶着要去做。

当我们身为父母也好,身为教育工作者也好,我们是否具备了同理心呢?当孩子今天晚归了,你跟他会开启什么样的对话呢?

“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要早一点回家!”

“发生什么事情让你耽搁了?”

哪一种对话方式能让你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呢?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我们是最亲近的人,最清楚他们的状态,也因此常常预设了答案,以至于沟通往往无法对上,孩子觉得没有被理解,父母觉得没有被尊重,一哄而散之后各自闷着气。

亲爱的,你可以做的,是先理解自己的情绪,晚归让你生气了是不是?但你的生气无法让孩子听话,因为强烈的情绪也让她们将心门关上,你说什么他们也听不见。

接着,你可以放下心中的成见和答案去问去听,去创造你与孩子之间更多的连结和更深刻的记忆,这对他们的成长也好,甚至是人际互动都有深远的影响,因为他们会透过这样开放的心态去跟人交往,也会用这样开放的心态来回馈给你。

当你开放的问:“发生什么事情让你耽搁了?”

你可能会得到意外的答案,像是:“回家的路上我跟朋友看到一场车祸,然后又再下雨,我们就想说在那边帮受伤的人撑伞,一直等到救护车跟警察过来,想说看有没有什么可以帮忙的….”

也许有时候,孩子并不是想像中叛逆跟不听话的。

如果孩子没有机会说出来,那你们错过了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