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长类
这个世界的大多数灵长类动物正处于深度困扰中。目前,中国仅剩下20到30只海南长臂猿,现在爪哇懒猴也濒临灭绝。即便是马达加斯加标志性的节尾狐猴也仅剩下2000只左右
美国开放获取期刊《PeerJ——生命与环境科学杂志》上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人类对粮食、能源、金属等商品的过度需求,正在侵蚀全世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栖息地,使它们面临灭绝的风险。 报告指出,非人灵长类动物种群是地球陆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广泛分布于新热带区(南美次大陆与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墨西哥南部)、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其栖息地为包括当地人口在内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着重要资源。 但令人担忧的是,由于人类的活动,这些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栖息地正被逐步削减,导致全球75%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种群数量在减少,60%面临灭绝风险
我是一名新加坡籍灵长类研究员,于2017考取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大学的人类学系博士学位。我曾在泰国研究白掌长臂猿,也到越南研究极度濒危的叶猴。目前我的研究重点是亚洲叶猴生态学以及群体遗传学,特别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印尼叶猴
我是一名新加坡籍灵长类研究员,于2017考取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大学的人类学系博士学位。我曾在泰国研究白掌长臂猿,也到越南研究极度濒危的叶猴。目前我的研究重点是亚洲叶猴生态学以及群体遗传学,特别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印尼叶猴
8月31日上午10:00,中国科学院专家系列讲座第六十二次学术报告成功举办,本次报告成功邀请到了孙强研究员,开展了有关《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构建研究进展》的主题讲座。由于疫情的影响本次报告采用线上讲座形式,吸引了众多学生参加,稳定参会人数达251人。 《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构建研究进展》讲座,孙老师介绍了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的构建,如基于慢病毒转染的转基因技术、基于分子核酸酶的基因编辑技术、非人灵长类成熟加速技术以及非人灵长类体细胞克隆技术
这个世界的大多数灵长类动物正处于深度困扰中。目前,中国仅剩下20到30只海南长臂猿,现在爪哇懒猴也濒临灭绝。即便是马达加斯加标志性的节尾狐猴也仅剩下2000只左右
我是一名新加坡籍灵长类研究员,于2017考取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大学的人类学系博士学位。我曾在泰国研究白掌长臂猿,也到越南研究极度濒危的叶猴。目前我的研究重点是亚洲叶猴生态学以及群体遗传学,特别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印尼叶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