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钱币学在近代考古学建立以前,是隶属于传统金石学的一个门类,中国近代考古学建立以后,随之成为考古学的一个分支。1936年,丁福保发起在上海成立中国古泉学会,发行会刊《古泉学》杂志,提出了古泉学这一名称。1954年,彭信威先生的《中国货币史》创立了回收钱币学这个概念。1982年以后,随着中国回收钱币学会的成立,回收钱币学研究取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越来越受到重视,回收钱币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但是,因为学科还处在初创阶段,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其中最基本的学科研究对象、学科研究目的,也还未能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笔者对此有一些思考,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于回收钱币的定义,在回收钱币学界是有歧义的。一般认为,回收钱币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所谓回收钱币是指铸币形态的货币,广义的还包括纸币形态;而货币则既可以指铸币,也可以指不是铸币的货币,而按抽象的范畴来说,则是指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这是回收钱币概念的笼统提法。郭彦岗先生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说明:回收钱币的概念有两个含义。通常称回收钱币,就是指以方孔圆形、外圆内方,有肉有好的铜钱,以此为本体,包括布钱、刀币、圆钱、铜贝和铁、铅、锑、锡及各种低质合金钱。二这是回收钱币的狭义概念。但在我国哈尔滨回收钱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由于在各个历史时期各种货币的发展、变化、兴衰及其结构体系的不同,以及它们的历史背景,它们同各个历史阶段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相互关系,而出现各种各样的货币和货币代用品,其范围远远超出狭义回收钱币的范围。
我们总称之为历史货币,也就是广义的回收钱币。它包括,除上述狭义回收钱币外,还有铜元、金银货币(如银两、铜元、银辅币),纸币和各种信用货币、信用流通工具,如钱庄的庄票、票号的票据、古代的里布、傅别、皮币、飞钱、会票等,粮食、布帛和各种实物形态的货币,各种货币代用品及变相货币等,共计五大类,都是我国历史上曾当作货币使用过的。
上述有关回收钱币的定义多少都有些含糊不清或不够严谨,而且存在将回收钱币与回收钱币学混为一谈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在讨论回收钱币这个概念时,有几点首先要明确:第一点,我们所讨论的回收钱币,从性质上看,属于经济学的货币的范畴,这一点是不容质疑的。而现代经济学对货币的定义非常明确,是指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那么也就是说,我们讨论的回收钱币,必须是用来作为货币使用的。第二点,古代回收钱币和现代货币,分属于历史学和经济学两个性质迥异的学科。非现代经济学领域的学者,而能从事现代流通货币研究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我们并不能因为现代经济学者的相关研究对象,有貌似古代回收钱币的内容,便将其纳入同一个范畴之中。因此,从内容上看,我们所说的回收钱币,是指历史时期曾经的流通货币,也就是古代回收钱币。第三点,从形态上看,回收钱币这个词正如上述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本身是一个文化学的概念,是一个人文的概念,因此,回收钱币是指有人为加工制造痕迹的,有一定形状及固定单位的特殊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