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中文大学公布一项有关香港生活质素指标的研究,其中“置业负担比率”恶化,而且创有纪录以来最差。认真来说,情况已是老生常谈。有趣的反而是后续讨论,究竟何谓中产?
报章引述报告,2017年市区一个面积300方呎单位的楼价,相当于一个年收入约30万元家庭的16.18倍;较之前一年的14.56倍恶化,而且是2008年以来最差。一些传媒报道相关研究时,以“中产不吃不喝16年始能买楼”为题,在网上引起热烈讨论。讨论内容不是“研究数据是否有错”或“楼价是否高得不公义”等,而是“年收入30万元都算中产”?
”。两者的分别是,前者有绝对清楚的定义,没有什么讨论空间;后者含义模糊,却引起不少人的讨论兴趣。按统计处数据,2017年底全港家庭月入中位数是2.71万元,换算下来,年收入是32.52万元。不论我们主观上认为2.71万元是多是少,官方数据中,此就是中等收入。大致上,近年住宅供应不足,有资格入市的,的确是较高收入的家庭。“中等收入”的确难以负担现时的中下价楼。
住私楼=中产?
另一方面,中产家庭却无普遍接受的定义──举凡收入、支出(反映生活水平)、学历、住屋、生活品味等都有人用来界定中产。在模糊的定义中,香港人似乎不太接受中产阶级住公屋,“住私楼”与“中产”两个集合高度重叠。
市场上欠缺数据统计每年新置业家庭的入息,但我们大致上可由按揭数据逆推。据金管局数字,2018年3月,新批按揭的平均供款与入息比率为35%。同月的新批按揭平均贷款额为406万元,还款期320个月,以平均利率2.15厘计,即月供约16681元,逆推后即当时新批按揭借款人平均月入47660元。此一月入水平大致是家庭入息中位数百一分段值的65,即比65%的家庭收入要高。
当然,借按揭的人不一定是新置业人士(新批按揭合约可以是转按),新置业人士也不一定借按揭。但大致上,可以说现时申请按揭的家庭,收入其实远超月入中位数。究竟平均月入4.7万元算不算中产,也许一样会引发连串讨论,但重点其实不是中产定义,而是社会上大批中等收入家庭事实上真的负担不了现时的私楼楼价,而轮候资助房屋又旷日持久时,香港人的生活质素,又谈何改善?
如有任何关于按揭问题,可直接Whatsapp联络我们(+852 5596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