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关于“多人区单记非让渡投票制”的研究,多着重于其比例性或政治后果,而较少论及制度选择的问题。当日本于1994年初将该制改为“小选区比例代表并立制”后,既有研究多将其归因于民众对于现有体制的不满。这种看法并不能解释改革成功的时机(同样的改革提案在早先一再挫败),也不能解释改革的结果为何偏向小选区制而非比例代表制。
本研究将制度选择视为个别行动者策略互动的结果,提出一个新的思考方向。首先,本研究援引空间模型提出基本命题:现状稳定的充要条件,在于其“全方中位性”。其次,根据此一定理导出三项关于选举制度改革的假说:(1)改革必须和其他议题同时提出才可能成功; (2)改革须在没有政党席次过半的情形下才可能成功; (3)改革为多案竞争,但其轨迹是可以预测的。日本的选举制度改革印证了这些假说。自民党在一党独大时,曾数次提案改变选举制度,但都徒劳无功。真正使选制政革进入议程的是两项因素:(1)自民党的分裂; (2)选制改革成为政界重组的议题之一。最后的结果,反映了革新政党与自民党对于小选区制的偏好,但新制度本身也不必然是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