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要能处得好,不外乎互相尊重,让人舒服。

但具体来说要怎么做到“使人舒服”呢?

让人舒服,就是一个人最大的修养。

网上有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位教授住院,老伴在一旁细心照顾他。

教授的气质儒雅高贵,而他的老伴却显得较平庸而朴实。

得知他住院后,教授的同事和学生都来看望他,教授的妻子默默地在病房里穿梭,洗水果、洗杯子,忙前忙后地张罗招待。

有一天,在客人们都走了之后。

教授的妻子手里捧著一碗刚洗好的枇杷,要请护士吃。

“你照顾我们辛苦了,这点梨子留给你吃。”

但护士一看这明明不是梨子啊!张口就要纠正:“

以为教授的妻子眼花了,没看清楚手里的水果,想帮助她重新认识一下。

但眼睛的余光却看见教授在病床上慌忙摆手,示意护士不要继续纠正。

护士心领神会,接过那一碗枇杷,并对她说:

教授开心地说:

“你放心吃吧,我老伴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干,而且讲卫生。”

后来护士才知道,教授的妻子其实是个童养媳,根本没有读过书。

她和教授的结合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结果。

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结合,一个是才子,一个是没读过书的,可他们就这么相守了几十年。

让他们长久走下去的,是彼此互相尊重的舒服状态。

如果教授处处以正确为标竿,那么,当时教授的妻子或许就会被立即纠正:

“真没文化,这是枇杷你都不知道吗?”

那么教授的妻子就一定会默默垂下头去,并会因此感到羞愧。

也或许,如果一直被这样纠正的话,教授的妻子一定羞于表达,绝不会这么放松地一直依偎和陪伴在教授身边。

比起妻子的感受来说,是梨子还是枇杷,又有什么重要呢?

一个人真正的高贵在于对他人的尊重,否则无论位居何处,都会使人瞧不起。

若一朝当了教授,便觉得世人皆不如己,那么也没人愿意在你身旁了,谁喜欢处处被人比下去的感觉呢?

而有了一点成就就小看他人,也只会让自己像个井底之蛙,人上有人,总有人比你更好,难道见了他们,你又要自卑了吗?

为什么教授可以跟不识字的妻子幸福相处,那是因为他懂得尊重他人,他珍惜妻子的好,而不是用学问去评断她。

虽然白樱也有些怀疑,背景差异如此大的两个人,真的可以和谐相处吗?思想的距离会造成生活的距离,但暂且不论这个,故事主要要传达的是尊重。

让别人舒服,也是庄严自己,在接受到别人的善意时,也报以善意,是一个人基本的素养,若见了谁都喜欢酸言酸语,那无论是熟人还是生人,都绝不会喜欢这样的人,相信那个人自己也不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