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和“二孩”政策的放开,使得家政服务的需求迅速上升,家政服务行业进入到发展的“快车道”。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家政服务行业正在快速的发展,市场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有着十分良好的发展前景。
伴随着行业的迅速发展,家政服务业乱象也频频见诸报端:保姆偷盗财务、打骂孩子、虐待老人,甚至伤害犯罪……“雇主用得不放心,保姆干得不开心”已成为家政行业发展的一个困境。那么,家政行业乱象丛生的根源是什么,规范家政行业该从何处着手,怎样才能让家政服务行业更好地造福社会?
种种问题的出现,首先是因为家政行业需求大、门槛低。一些公司只想盈利,筛选考核机制成为“摆设”,再加上岗前不培训,即便培训也是敷衍了事,导致保姆素质“参差不齐”。
其次,监管缺失,没有部门或机构对家政公司进行实质性资质审核,资质不足、证照不全现象比较常见。虽然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早在2015年就出台了《家政母婴护理服务质量规范》和《家政服务机构等级划分及评定》,但现实中这两个规范形同虚设,中介公司只在工商部门完成注册便可营业,其资质如何无人问津。制度缺失、监管乏力,为家政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专家表示规范家政行业势在必行。应建立岗前培训制度。经过培训具备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从业经历的家政服务人员,才能更好地适应岗位的需要。把家政教育抓早、抓细、抓实,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家政服务行业中。
另外,对家政行业更要切实地加强监督管理,不能让其“边缘化”。须建立从业人员数据库,对家政服务人员的身份信息、身体状况、性格心里、人品德行、工作经历要做到可查证、可追溯,从而降低风险隐患、提升服务质量。同时,要改变家政公司只拿钱、不负责任的扭曲状态,让家政公司真正担当起市场主体的责任,逐步涵养起雇主和家政服务人员之间的信任关系。
此外,亟须加快完善家政行业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以法律法规制度夯实行业标准化门槛。通过法治有效保护雇主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防范并化解矛盾纠纷,引导雇主和家政从业者知法、学法、懂法、信法、守法、用法,让家政服务更好地为社会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