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随着魏则西的离世,刷新了国人对“免疫疗法”这一概念的了解。医学界对于这一生物医疗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传播感到惊讶,“有效率80%以上”,“保证XX年没问题”,机会已经成了很多医院生物疗法的宣传语。事实上,学界对于这一疗法是怎样看待的呢?
魏则西离世引发轰动的一个月后,即2016年5月,国家卫计委发布消息叫停了生物免疫治疗。并强调,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属于临床研究,不能进入临床医疗应用。
当前国内某些医院所应用的DC-CIK免疫疗法,实际上为美国早已实验失败宣布淘汰的疗法。美国近年来已经很少有该疗法用于癌症治疗的试验了,即使在中国,也没有权威研究证实免疫疗法有效果。
免疫疗法运营过程:在医院承包一个科室或者实验室,装修、配仪器,培训操作医师,总成本投资不超过50万。很多实验室宣称进行了GMP标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实际上是完全没有。
湖北省肿瘤医院“生物治疗中心”曾宣传,成功案例超过5000例,早期肿瘤患者治愈率90%以上,中晚期5年生存率提高一倍以上。结果,2016年5月4日,肿瘤中心紧急摘牌,所有患者中止治疗并退款。这仅仅是一家医院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