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占有欲望始自于婴幼儿期,自其开始能移动身体并伸展四肢以获得东西时,直到成人我们会以“认知”的方式来修正自己的占有欲,以缓和因与他人分享东西所造成的“失落感”。
但每个人的占有欲望强度不同,影响的因素除了先天的气质外,与脑部发展、家庭教养方式也有关系,在处理的方式与态度上,家长本身的习惯与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并不是要教养出“凡事以他人为优先”或“对任何东西都没有欲望”的小孩,而是要试着学会取舍。
因其无法自行移动与言语所以不容易看出其表现,但是如果环境明显变化如在不一样的地方睡觉、换不同的被被或者是更换照顾者,都可能会让他哭闹或者不安稳,也就是尽量减少环境的变动。
随着大肌肉发展与能自由移动,所以会好奇且努力以获得他注意到的东西,并且常会以嘴巴来品尝,一旦被拿开或者禁止时,多半会大声哭闹,当然他并不是一定要拥有它,只是还在练习身体的运用与了解它的感觉,通常只要转移其注意力就足以安抚其情绪。
随着语言表达能力的快速进展与自主意愿的提升,小孩多半会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不想要他人帮忙,会以语言表达要与不要,但是较自我中心且不太知道自己行为的后果,即使你很努力的解释,但他还是会抢着东西不放,他并不是真的知道此东西的价值而想拥有它,通常只是羡慕或者想要而已,此时可以顺势采取诱导的方式,以条件来吸引他改变行为如“把饭吃完才可以看电视”。
开始有一般的沟通能力,比较能以语言的方式讨论,此时比较能了解自己或者别人的差别,在想要得到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时,会以口语表达来要求,当要求其分享东西时,大人也能以口语的方式来建议,但毕竟还没有那么好的逻辑思考能力,可以试着给小孩二或三个选择(如你要给他一个糖果还是二个糖果),由他自己做决定,不要只是问他要不要,否则他常会说不要。
其基本的发展能力如语言表达、理解、逻辑思考已比较成熟,开始以反复语言练习与思考来建立自我的价值观,所以此时可以以一般的语言与小孩讨论拥有与分享的观念,但别急着帮他做决定,有耐心的等待他的决定,不论结果是否是你想要的都要尊重小孩的决定,事后再找时间跟他讨论。
影响占有欲强度的因素,可分成先天的气质、脑部的发展、家长的教养方式三部分,以及三种特殊情况的处理建议,我们下回来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