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来华讲学,对中国的教育影响很大,请您介绍一下?

很大的一个问题。在此仅做简单的介绍。

杜威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之集大成者。他于1919年4月至1921年7月间来华讲学,在中国居住了2年2...月有余。在此期间,他的足迹遍及中国14个省和直辖市,做了200多场演讲,其演讲整理稿先后在各报刊杂志发表,后编辑成书,共出版5本著作。

作为西方现代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也对中国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19年,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五届年会达成共识要“以儿童为本位”以及“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为指导思想进行学制改革。这一指导思想借用了杜威“儿童中心说”的教育理论,化用了杜威的“智能个性论”和“共同活动观念和习惯学说”。1922年11月1日,上述指导思想下的“新学制”颁布,史称“壬戌学制”,该学制采用美国式“六三三”分段法,奠定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基本格局,是中国基础教育新旧交替的分水岭,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中国基础教育的教材选编上也打破了之前陈腐、学究气、脱离实际、一成不变的局面,更多地从儿童的天性和爱好出发,关注现实,并讲求实用性。而杜威的“活动课程论”影响了中国1920年代开始的课程改革,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在中学采用学分制和综合课程制,与之配合则要求开设大量选修课。

杜威对中国教育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是他的思想影响了一大批中国学者。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执教时直接指导及授课的学生包括后来的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教育家陶行知、中国幼教事业开创者陈鹤琴、北大校长蒋梦麟、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浙江师范学院院长郑晓沧等,这些人把对杜威教育理念的继承、发扬和改造应用于实际,他们的教育版图从幼儿教育贯穿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