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著作中说过:“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不要向儿童要求做他们不能做到的事”。这证明早在上百年前,就有了研究学生个性特点的事例。网络上有关这方面的论文也相当多。个性化发展的课题研究报告也有不少。很多研究实体也得出了很好的结果。在这里我想要说的是:“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有没有前景?
什么是个性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个性,是一种由精神力量、思想、感情、意志、性格、情绪等因素组成的极复杂的合金”。个性是一个本质特征的综合体现,是作为个体的人性的总和。
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前景又在哪里呢?
个性化教育,日益成为教育改革的大趋势,而我们传统的教育往往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个性;使用同样的教材,采用同样的方法;要求同样的步伐,并希望学生像士兵一样,在操场上齐步走,步调一致。这是根本办不到的。这样的教育体制,这样的教学法,结果只能是迟钝的学生跟不上,聪明的学生不满足,天才的学生不能脱颖而出。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非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素质教育是把人的发展视为一个整体,个性化教育,差异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用武之地,实质所在。
首先,全社会都要有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前瞻性认识。形成一种改革的大气候,大家都来重视并亲身实践。北师大南奥实验学校在广州地区率先举起这面改革大旗。并坚持了数年的研究与积累。它的成果在华南乃至全国都有很高的推广价值。近期,全区小学语文教研组将在我校展开一次小学语文综合性评价模式研讨会。会后,将在全区各学科推广应用这种模式。这是我们研究出的多元评价成果,并得到了认可和推广,说明它是有实用性的。
其次,要有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的体系。目前国家评价学生的依据还重在考试分数,没有一个统一的个性化发展性评价制度,只是在名称上写成了发展性评价报告册,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变化,或者由于学校面临着生存的压力,没办法也不可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现在的素质教育有点变味。北师大南奥实验学校的《多元考评制度》是真正意义上的按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来组织和实施的,她也处在这样一个竞争的社会,她也要面临生存的压力。但她坚持这样做了。我认为她的决策者们是有充分的思想和后勤的准备的。她走在改革的前列。
第三,构建个性化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都有自己的教材,或有校本课程。这种形式只要不是作 show,就应该有很好的效果,就是真正在实施个性化教育,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其实也是对学校很有力的支持。
第四,课堂教学必须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学校不是工厂,生产的产品不是千篇一律的,应该也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发展方面的训练。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辅导。在教案计划中就应该体现这种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容和设计。
教育的最高准则,应该是个性的解放,这点当代教育界同行已经形成共识,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课堂教学,是学科课程的教学,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研究这一课题,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研究内容。并把它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最终“人人发展,发展人人”才是它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