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有一个农夫,嫌秧苗长得太慢。一天,他到田里,把秧苗一棵棵拔高。回到家里,疲倦不堪,说:“今天累坏了,因为我去帮助秧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连忙赶到田里去看,秧苗全都枯萎。

这故事的含义,一般人都知道:事物的发展,总有其规律,倘若心急而违反这个规律,结果只会欲速不达。但孟子用这个故事来比喻的事,却层次深得多。

孟子答学生公孙丑之问,说自己的长处,是“知言”和“善养浩然之气”。“知言”是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辞;“浩然之气”是无比坚定刚强的勇气。“揠苗助长”,是他用来比喻,怎样去培养,那种无比坚定刚强的勇气的。

他说:这种勇气,必须与“义”和“道”配合;缺乏“义”和“道”,就没有力量。这种勇气,是由正义的经常积累而产生的,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所能取得的。只要做了一件于心有愧的事,那勇气便疲弱了。我们必须把“义”看成内心之物去培养,但不要有特定的目的,却时时刻刻记住。培养这种勇气,是不能违反这个规律的。他举出“揠苗助长”作比喻,培养“浩然之气”,不能像那农夫那样去把秧苗拔高助其生长,否则,结果只会是坏事。

“义”较易明白,“道”是什么呢?我以为:“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我觉得他这几句话说得很好:“是由正义的经常积累而产生的,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所能取得的。只要做了一件于心有愧的事,那勇气便疲弱了。”“看成内心之物去培养,但不要有特定的目的,却时时刻刻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