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大笙称为“竽”,小笙称为“和”。公元前十五世纪殷代甲骨文上已有关于“和”的记载。公元前六世纪,中国的诗集诗经中也常提到这种乐器。

在1740年和1777年,Johann Wilde 和Pere Amiot 分别把中国的笙带到欧洲,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早的记载,虽然亦有人认为在更早之前笙已经流传到欧洲。到了十九世纪,笙启发了欧洲的口琴、手风琴等簧片类乐器的发明。传统笙一般为十三、十七或十九簧,经过改良后有二十一、二十四、二十六、三十六、三十七、四十二簧等多种。

传统笙以手指按孔以控制那一支管发声。改良的笙加上按键,一个手指可以控制多个按键,以便控制更多的音。

现代国乐团多使用三十六簧笙取代传统笙,并设有高音笙、中音笙、次中音笙和低音笙,其音域如下:

高音笙(三十六簧):G3-F♯6(C4=中音C)

次中音笙(三十六簧):G2-F♯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