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觉得某一世可能是一位无法得道的僧人,参不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奥义,抑郁以终。因此,等到适当时机再来,出生在爱因斯坦和霍金之后,从事核能工作,有足够的科学知识,又了解科学力有未逮之处。
从年轻开始,就对哲学很感兴趣。中年以后,更有无法抑制的冲动,想以既有的科学为基础,来寻找神。
在不了解“电”的时代,也许“雷公电母”的故事可以免除我们的惊恐,但一旦有了电的科学常识,与之抵触的神话,就不再能得到安慰,更不可能建立信仰。
另一方面,追寻宇宙之神是在探求“第一因”,如果一切讲求实证,注定功败垂成。
所以,既不能全然凭空臆测,又不可能凡事求证,在两者之间如何拿捏,最后的取舍,只能凭直觉的信与不信。
到底什么是物质世界以外的“真实”,需要相信者在既有的认知上加以延伸、赋予意义,所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配方”。有些人只相信科学能解释的物质世界,有些人能安住在传统宗教信仰中,也有不少人徘徊于两者之间。
如果“想像”是创造今日文明的重要因素,就不要轻易嘲笑勇于踏出传统框架的人。
这本三万余字的小书,既是我的“信仰配方”,也是我的“生活哲学”,它和你的一定不同。
欢迎有空浏览一下,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相互切磋。
如果看法相近,可以参考建立你自己的信仰配方。
如果相去甚远,请一笑置之。我既然举起了“信仰”的大旗,辩论就没有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