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断前进的同时,文字的意义也跟着发生变化,所以本文先从文字学的探讨入手,借由文字学的探讨来了解先民对“砭石”的知识,这也是现代人认识“砭石”最直接的方式。

“砭”字在甲骨文与金文中未曾出现,目前最早的文字记载除了《黄帝内经》外,要算是汉代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系统字书,许氏从字形、字音上探究文字的本义,说明的是文字本身最初的意义,所以我们在此先从《说文解字》的说解进行研究。

因此“乏”字指的是一种不但能吸收负能量——这个负能量就像射偏了的箭矢一样,不在正常的轨道中运行而成为病气;而且能发射并渗透入经脉——就像箭一样具有发射且能渗透入靶的力量。因此“砭”字将“乏”与“石”摆在一起,表示该石必须含有射线或磁波等能量,而此射线或磁波具有吸收正常气脉旁走偏了的病气的功能,这一点在实验中可以证明:砭石对正常的气脉运行没有任何不良影响,只对病气、邪气有导正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具有吸收转换、发散与渗透等功能的石材才可以称之为“砭”。

我们推测远在石器时代,人类用石头磨制的器具在身体上击刺敲按,竟然能解除身体的病痛,于是“砭术”这种医疗方式就此发展开来。

早期这种石制的工具可能是用随手拾得的石材,一直到“砭石”的出现,先民发现用这种特殊的石材来击此敲按效果最为显著,因此就称这种用来治病的石头为叫“砭石”,“砭”也就从动词变为专有名词。清·段玉裁《注》云:“以石刺病曰砭,因为名其石曰砭石。”这说明“砭石”这种特殊石材发现以后,“砭”字字义的变化,也就是说:先有“砭术”,而后才有“砭石”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