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的句型英文文法说穿了,就是五大句型,然后结合时态和完成被动语态。若这几个都搞懂了,英文文法就几乎都没问题了。
一般来说,句子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就是主词和动词,这两者好比人类的头和心脏,缺一不可。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以上都是只有 主词 + 动词 的句子,像这些可以单独发生、不需要牵涉(碰)到其它人事物的动词,我们叫它“不及物动词”,不需要碰到其它东西嘛!
有不需要碰到其它人事物的“不及物动词”,当然就有需要碰到其它人事物的“及物动词”,也就是第二种句型。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第三种句型和第二种很像,差别只在“受词”和“补语”,以第二种句型的 (c) 句为例,省略“手机”你至少还知道做动作的人是汤尼,而他买了一样东西,只是不知道买了什么。但第三种句型的动词完全没有意义,它是“Be 动词”,中文翻译成“是”。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这几句话的主词都没有问题,很明确,但是动词呢?这三句话有动作吗?没有。这三句话的“a teacher”、“students”和“pretty”都只是在描述主词,这些描述可以包含职业、身份、特征、个性…等,用意在于“补充说明”主词的状况以及句子的完整意思,因此我们叫它“补语”。
而这类型的动词,因为本身不具意义,只是把主词和补语画上等号,所以我们叫它“连缀动词”,意思就是连系前后者,让它们产生关系。
[注2] 连缀动词不是只有“Be 动词”一种,但 Be 动词是连缀动词里最没有意义的,因此以它为代表。
第四种乍看之下和第二种很像,都是“主词 + 动词 + 受词”,差别是在第四种比第二种多了一个受词,原因是这类型的动词必须牵涉到两个人事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以 (a) 句来讲解,“给”的动作一定要包含两个名词–给谁?给什么东西?于是乎,后面就很自然需要两个受词,否则句子的意思就不完整了,而这种动词基本上都含有“给予”的意思,所以我们叫它“授与动词”。
[注2] 把主词视为“主人”而受词视为“宾客”,则第四种句型就是有两个宾客,因此这类型的动词又可以叫做“双宾动词”。
如果说第四种句型和第二种句型很像,那么讲到第五种句型你会联想到啥?当然是也有“补语”的第三种句型啰!没错,它们是有关系的。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哦,有没有人发现这其中的奥妙?拿 (a) 句来解说,第五种句型的 (a) 句后半段和 第三种句型的 (a) 句几乎一模一样,差别只在“没有 Be 动词”。没错,这就是分辨第四种和第五种句型最简单也最实用的方式–把动词后面的两个词中间加个 Be 动词。
套用刚刚学过的第三种句型,我们可以得知–第五种句型的补语,其实就是为了“补充说明”受词的状况,就这么简单!因为它是补充受词的状况,所以我们可以叫它“受词补语”,来和第三种句型直接补充主词状况的补语做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