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在蔡医师的文章“如何过滤大量资讯,在有限的时间跟体力下学习?”提到,‘其实医学系的训练,就是大量破碎资讯的训练。’这在自我教育上非常重要,我不是医学背景,可以请教更进一步的方法内容吗?感谢!(39 岁 男 科技绘图背景)

答:(蔡依橙)其实我大学没什么方法,破碎资讯从“共同笔记”吸收后,就是靠脑袋自行组合,所以成绩一直不好,我大三开始几乎每个学期都在补考,是到了见实习的那两年才开窍。

依然破碎,但有方向。

以现在来说,我还是很难凑出每天两小时来看书,几乎所有的知识吸收都是破碎的,但多了一招,就是:有方向的破碎知识摄取。

就以最近大家都爱看的罗胖来说,我先是看了几集,觉得很有意思,所以就分享到自己的 facebook,只觉得一集看完都要 40 分钟,好久。

因为这样分享后,就有朋友说,他都用两倍速看,于是我也渐渐从 1.5 倍,提升到 2.0 倍看,这样就能在 20 分钟内看完一集罗胖。

然后发现有微信订阅号,语音换文章,知识浓度高!一分钟就能听听罗胖今天的想法,又有一篇文章可以看。但这时候资讯量又太多了,于是成立社团,听听大家都看些什么、想些什么。

后来,对中国目前的网络行销很有兴趣,就飞过去参加罗辑思维公开课,让我对互联网时代的各种可能,有了脱胎换骨的认识。

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像个生命体一样一直延伸。

找对的朋友学习,在对的社群里头学习。

没有社群,就创造社群,把人都找来一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