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回顾,今年各大媒体上关于初创企业的报道总与“钱”脱不开关系。

年头,大量热钱涌入,Startup在一年甚至数月内完成3至4轮融资已不是“新闻”。但讽刺的是,10月过后,初创公司“倒闭潮”涌现,包括不少在一年之间融了数千万美金的公司。

在这串“死亡名单”之中,内地O2O(离线商务模式)公司占了大半。而行业同质化严重以及“烧钱”无度成其主要“死因”。近年O2O大受创业者及投资者欢迎,从Call车、叫外卖到上门洗车、医疗,在内地遍地开花。然而,引导用户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消费不易,O2O公司在融资后都会将资金用于补助用户,帮助其转变消费方式。

当O2O过度火热时,所有创业者都聚集在同一市场,同类竞争之下引发的低价战,导致创业者挥霍无度,几轮融资在短短几月内便已“烧”光。用户皆为利往,O2O公司“烧”完钱后,用户又回归线下。留不住用户自然无法达成向投资者保证的目标,只好关门大吉。

这些案例可看作目前整个创业生态的缩影——创业者对产品方向和融资目的尚未明朗,我认为香港的初创企业应引以为鉴。在开发产品前,创业者应明确产品的市场需求,切忌为迎合投资人口味而创造“伪需求”。

融资不代表成功,其目的是让企业有足够资源达至下一个里程碑。“烧钱”应该用于教育用户而不是与对手争占市场。毕竟所有产品到发展后期较量的是细致化经营,吸引到用户为产品“埋单”才是持续发展之本。反而“烧钱”却烧不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