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勤建·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理论与实践(10)
因为全球现代化,并不等于一体化。所谓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现代化,特别是文化的一体化,只是一种乌托邦的梦呓幻想。人类是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但是,地球虽小,地球各地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各自的生存方式是各不相同的。我们不可能要求陕北高原和江南水乡种同样的水稻,也不可能让大部分中国民众像美国人一样生活——那地球一个肯定不够。因为美国两亿多人口每年消耗全球三分之一的资源,13 亿中国人,像他们一样,就至少还要有两个以上的地球。地球上各地的自然状态和物产经济自有自己的特色,无法强求一律,实现一体化。
世界上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生活地域,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文化模式。从而构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例如,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考察,上海人的住宅,深受地域文化人文因素的沾溉和影响。
地域文化(Regional Culture)是人文基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地区民众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共同生活酿就的与其它地区有差异的文化。就全球而言,如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古埃及文化等。一个大的文化区域内,又可分出较小地域的文化区,如中国江浙的吴越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地域的民众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也会反馈于其身,主要表现在地域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以流行的独特行为模式,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以及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等形式,制约人们的价值判断,审美需求、人际交往,生活走向。住宅消费,作为行为模式和行事方式,理所当然会受之于地域文化的掣肘。
开埠前的上海,住宅消费也深受中国民居空间环境和建筑文化理念的制约和影响,首先选择与地域文化相宜的人化自然环境空间和建筑形式,注重居住地的住宅与特定地域生态环境的融和,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流环境的特征,挖掘其内在的有机构成和独特内涵,营造与自然和谐的有机绿色建筑,人聚空间。今天上海周边地区旅游胜地千年古镇同里、周庄等就是上海当年的缩影。开埠后中西合璧发展的石库门住宅,则是在中西文化融合下,重构的地域住宅的自然文化环境空间,成为当年国际都市建筑文化的一道“上海化”亮丽的风景线。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各方面有了飞速的发展,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外来人们的惊呼:“认不得上海了”,就是很少听到这个或那个像人们心目中的上海。这表面上听来是在表扬赞誉,实际上,我们冷静思考一下,都像了外国,那么,上海呢?作为一个国际的大都市,上海如果没有了自我的特色,上海还能算上海吗?在不求甚解的全球化冲动和单一科技文化支配下的经济转型,上海在发展的同时,不可置疑的是,上海大都市固有的文化本性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最突出的是上海的建筑和房地产开发。看到一栋栋金碧辉煌闪闪发光玻璃屏障的摩天大厦,一些官员和经济人士,自以为是现代化的杰作,而我接触到外国一些专家却对此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把这些建筑垃圾堆积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