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发现有头部单侧或双侧颞叶或后枕叶出现疼痛、搏动式跳动,甚至是恶心想吐、畏光怕吵等,可能是偏头痛的症状,建议立即至神经内科就诊。
头痛主要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前者源自头部组织本身的头痛,主要以症状描述为依据分类,偏头痛就属此列,一般以体质问题加上遗传、饮食、环境等因素引起,大多数病人只痛一侧;后者则像是脑瘤、脑中风等,由其他疾病连锁引发的头痛,在临床统计上仅千分之四的几率。医师表示,大多数的头痛没有明显病因,却大大影响到日常生活品质,若没有得到妥善的控制,迈入“慢性化偏头痛”,可能造成生活失能,影响不容小觑。
大林慈济医院神经内科刘瑞贞医师大方以自身例子说明慢性偏头痛患者的处境与困扰。“我就是一名慢性偏头疼患者,还没当上医师时不了解什么是偏头痛,只知道常会突发性头痛,待头痛缓解后又像平常人一样,身边的人常以为我在开玩笑,甚至患者自诉症状太夸张而断诊为自律神经失调。偏头痛发作时,脑袋好像在玩云霄飞车,真的非常痛苦,现在我决定要帮助偏头痛患者,让他们在面对头痛症状时可以提供正确的治疗与卫教资源。”
偏头痛主要是多重基因影响的一种特殊疾病,若父母亲一方有偏头痛,则子女有50%的几率;若父母双方都有偏头痛,则子女则高达67%几率。刘瑞贞医师进一步表示,偏头痛好发年龄在10到14岁的年轻人,但因为她是偏头痛的患者,因此小孩在4~5岁时就开始有头痛症状,安排减少诱发头痛的环境及食物,帮助孩童了解自身的状况,预防慢性偏头痛症状恶化;但多数孩子不擅表达,使得家长忽略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直到青春期开始反复性发作,影响孩子学习。因此,父母若有偏头痛问题,可适时与子女沟通,预防胜于治疗。
刘瑞贞医师接着提到,若发现有头部单侧或双侧颞叶或后枕叶出现疼痛、搏动式跳动,甚至是恶心想吐、畏光怕吵等,建议到神经内科就诊。现在透过口服预防用药可有效降低偏头痛发作频率,若希望积极治疗则可选择“肉毒杆菌素”治疗,注射在头部31处治疗点,每月偏头痛次数能降低至3至4天,效果能达到3至4个月,施打3次以后超过7成病人有效下降偏头痛频率发生。医师也呼吁,民众预防偏头痛应从日常生活做起,良好睡眠习惯、适当的运动、多喝水,维持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