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今科技进步与人口结构改变的速度,未来的台湾将面对着老化社会、城乡不均与环境永续等挑战。面对着不确定的未来台湾,学生能否深层地“认识自我”是其能否“预见未来”的关键;其中,能否真实探索自我、走出舒适圈也是个人表现差异的源头。每年,进入大学就读的大一学生,他们经历了超过12年以上的台湾教育体制,虽然每一位同学的求学与生命风景各不相同,但其学习模式与惯性却可能极为相似。为了摆脱过往以教科书背诵与考试为主的学习惯性,本辅修课程重点不在于上课,而在于实作的“参与”和“体验”,并鼓励学生跳脱框架思考(thinking outside the box)来学习,因此强调“读中学”、“做中学”、“玩中学”、“对话中学”、“分享中学”、“竞赛中学”等原则。这些原则的实践,需要个别学生的努力,也需要团队合作的协力。但不管是独自的执行或团队的实践,都在强调个人意义的建构与团队的互动。
课程设计(每学期实际开授之课程,以当学期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