𫚉鱼俗称鲂仔鱼,属𫚉目,全世界有6属约50种,台湾产1属10种,常见的有黄土𫚉、古氏土𫚉等,其体盘呈菱形扁平状,尾纤细,尾部上方大多有一枚毒棘。𫚉鱼大部分属于海洋性鱼类,有时见于河口,少部分是淡水种。世界各大洋都有它们的踪影,主要生长在温暖的海域中,台湾各地均产。
𫚉鱼活动力不强,活动深度在5~100米间,常把身体隐藏在沙泥中,部分种类体色鲜丽,多以小鱼及沙泥地的甲壳类和底栖动物为食。只有少数种类具食用价值,但毒刺前端有倒钩,极难拔除,因此渔民在捕获后就把鱼尾毒刺部分切断。
𫚉鱼的毒棘主要由象牙质的软骨组织所组成,一般成鱼的棘长约5~10公分,在毒棘的两侧有小锯齿状的突出,棘的外层是外皮鞘,内含有腺上皮细胞而形成毒腺。𫚉鱼毒素的分泌是全分泌型,也就是说当毒棘刺入敌人体内时,外皮鞘会破坏而把毒液释放到敌人体内。𫚉鱼毒素是分子量超过10万以上的中性不安定蛋白质,在室温下放置4~18小时或冷冻干燥后,毒性几乎会消失。
被𫚉鱼的毒棘刺伤后,毒素会释放到人体内而引起一连串的症状。首先伤口会剧烈疼痛,约1小时后转变为间歇性的抽痛,且患部会肿大,伴随有恶心、呕吐、腹痛、头晕、痉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麻痹等现象,有些严重的如毒棘刺到胸部或腹部则易致死。刺伤后,若伤口未做及时处理,极易受细菌二次感染而导致溃烂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