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是很清楚“善良风俗”、“大雅之堂”、“损师道”、“教坏小孩”这些评价性用语的具体内涵与标准是什么。

这礼拜正好写到这篇,便想回应一下。

所谓“善良风俗”是什么?贬低性产业工作者称得上是“善良风俗”吗?所谓“大雅之堂”该登什么?难道性别、身体、情欲这些人人都有的事物不堪在公共领域被讨论?讲到“师道”不能谈论生小孩,讲到“孝道”又要生小孩了。很荒谬吧。

这些用语只是充分揭露儒教社会的伪善与双重标准,对于人有等差。每个职业都该被尊重,当老师未必高过当模特,一个人之所以受到赞扬不在于他做的职业是什么,而在于他在社会当中如何去提升整体的善。

不是说社会没有“善良风俗”、“大雅之堂”,而是在现代社会中,要重新用什么样的标准去重新定义这些被儒教文化定义的辞汇。我想人权价值、平等观念会是重要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