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逝世十年的牧师,当年留下大量物品,到了今天,仍待牧师的妻子(我称她师母)处理中。对于师母来说,这些物品满载回忆,除了睹物思人,她也不舍得丢掉。结果相隔十年,仍在逐些逐些处理。

我见证师母这几年的处理,牧师藏书量惊人,不单藏书,还有很多杂志、学术期刊等,师母一并将大部分书刊赠送给神学院及相关机构,其他家中的小物件,如文具、玩具等,则送给亲友及有孩子的家庭,后来我发现除了牧师,师母及其家人也储了不少东西,过往总不舍得丢掉。

师母及其合作伙伴租了一个工厦货仓,除了存放货品外,便是存放了牧师及其家人的物品。近日租约期满,需要搬仓,几年来放在仓中的物品再现眼前,师母已不会舍不得了,随着牧师逝去的日子愈长,这些物品开始显得不重要,我感到她是如此想的:反正她在世也不会有很长的日子,早晚也会与牧师再遇。现在不留物,横竖万般带不走,有珍贵的回忆便够了。于是她致电给我,叫我找收买佬购下这些物品,她不想将这些物品当作垃圾丢掉。

数月前,我确实认识了一位收买佬,我尊称他作收买者。近月我在家中清理杂物,也将一些物品卖给他,在交收买卖以外,也在他身上知道多一点收藏或炒卖的事情。一些老牌二手书店如新亚书店,或出版社如次文化堂负责人,本身收藏了很多古书及物品,前者每年有古书拍卖展,后者则出版很多谈旧物旧事的书籍。正如这位收买者,本身也是一位收藏家,将兴趣癖好融入工作中,有着这股收藏的热情,既是专业,每天工作甚惬意,岂不快哉?有时候,他收买了一些东西,他未必会转售,反而是自己收藏,或直接转送同样爱这件物品的人。

说回那位师母,她主要卖了多张黑胶唱片及其他物品,卖了二千多元,双方满意,我这“中间人”也高兴,起码这些产品不致沦为垃圾。

突然间,我想起一位旧同学,她的父母,早已离世,分别是大学教授及画家,过往一家人住在元朗村屋,旧同学已搬出村屋一段日子。当年我去过这村屋一趟,想起二楼全是书籍,有些更是古籍,心血来潮,看来我又要多做一次二手买卖的“中间人”了。

曾任文字及漫画编辑多年,现为自由出版工作者,亦自称“四书工作人”:编书出书教书写书。全天候在家一边工作,一边家务,一边亲子。著作有:《爸爸回家上班去》(家庭亲子)、《漫游未来》(青年小说)、《中国漫画专门》(流行文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