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夫妻带着孩子排队准备入场,孩子兴奋不已,高兴的蹦蹦跳跳说个不停,单纯的眼神中盈满期盼;他的父母似乎感受到他的喜悦,脸上流露出欣慰的神情。
队伍缓缓前进,终于轮到他们进场了。
“欢迎光临!入场费一共是六十元。”服务员说。
“六十元?不是四十元吗?”父亲诧异的说道。
“不,一个人二十元,三个人一共六十元。”服务人员的眼神透露几许不耐。
父亲紧张的在口袋中掏了老半天,还是没掏出任何钞票。
此时,排在他们身后的一名男子,再众人前将钞票塞到他们手上,大声说:“诺~老兄,别找了!这里有二十元,你拿去吧!”
这对夫妻尴尬得满脸通红。
丈夫连忙说:“先生,不用了,真是谢谢你的好意!”
老婆则低头跟孩子说:“今天就不玩了,我们回家吧!”
小小孩哪能体会父母的处境?他又哭又叫,说什么也不肯离开。
父母见此场景当场不知该如何是好,进不得、退不是。
此时,一名女士轻轻叫住那对夫妻。
她手中拿着一张钞票,说:“这二十元是你们刚刚掉的吧?”
“疑…这…?”丈夫有些迟疑。
那位女士微笑而坚定的说:“我肯定是你们掉的,因为我刚刚亲眼看到这张钞票从你的口袋掉出来。”
于是,这一家三口顺利入了场。
事后这对夫妻紧握那位女士的手,感激的说:“您的尊重,对我们而言意义非凡。”

有时候,我们觉得我是在帮助人,但,在对方的心里也会和我们有一样的想法,感觉我们是在帮助他吗?
我想未必吧!就如同本文前者虽然拿出钞票要帮那位父亲付门票,但其言行却会让某些人觉得是在羞辱,而后者,才是真正能让受惠者身心皆感恩惠。
在帮助别人时,施者的态度及口气是决定这样的行为在对方心中是羞辱还是恩惠,行善时若能多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行,才不会让自己的善行,成为别人心中的羞辱。施恩、行善,不是在帮助别人,而是在磨练自我,让自己从这过程中学会尊重心、慈悲心并提升自我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