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萱大学毕业不久,换了2到3份工作,还算是一位新鲜人,今年25岁,且看了她的学历及科系,感觉不难找工作才是,但从上一个工作到现在已经第10个月了,使我不经好奇,是因为个人专业程度不佳吗?还是团结合作出了状况呢?

此时,她一脸无助眼神看着,提醒了原本在思考的我。我疑惑的问她:“从上份工作离开到现在,你都在做些什么?”

我回问:“是因为搜寻的是较为跨领域的职缺吗?”

容萱:“没有,都还是与自己大学所学相关的领域。”

我:“但你是学资讯的,应该不难找啊。”

此时,她一脸憔悴又没自信的说:“但是,不是没录取,就是连通知面试都没有”

反复翻看了容萱的履历,虽然说不上亮眼经历,但大学毕业该有的专业能力,一项都没少。而与她交谈过程中,虽然明显看得出较没自信,但诚恳的回复,可令人感受到她的真诚。

我继续追问,“那你一天花几个小时在找工作呢?”

容萱:“差不多,一天花1到2小时,因为人力银行每日更新的职缺也不多,一下子就找完了。”

我:“那你有算过平均一周花几天在找工作呢?”

我:“那所以你找工作的时候,就真的只是在‘找’吗?”(当下的我想,天啊,他真的懂我要问什么吗?)

她一脸疑惑的回答说,“对啊,就是找啊。”

这段小故事,让我认知到,对某些人来说,“找”工作可能就只是在“找”工作。

会这么说是因为:

一、 “找工作”这件事,就是一份属于你待业时,那个阶段的“全职工作”,所以你应该8小时专注的去“找工作”。

这里会提出8小时的概念,是因为找工作的定义,真的不应该只是登入人力银行,把个人履历建好就足够了,更不是多投几间相同性质的工作,就是积极求职。而是你如何妥善应用这8小时时间,进行“找工作”上的规划、执行与修正。

深入了解自己有兴趣的产业,包含最新的产业知识,现在和业界会欠缺的人才是什么。再反观自己是否可以满足这些需求,与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若发现两者间有落差,自己又该如何透过短、中、长期规划,来补足这些专业,使自己有机会进入理想中的产业、得到想要的职位。

大范围包括个别公司品牌价值、企业文化、未来趋势等。小范围则包括工作职务内容、资格条件,设计专属履历及自传。你必须熟悉善用不同人力平台,增加自己曝光率。

对于有兴趣的产业或是职缺,更要随时更新职缺动态,并持续、广泛投递履历。面试时,主考管可能会出的考题,也是在这待业时间可以好好准备的。

若真的没有收到面试通知,也需要自己省思,是不是有那些环节不够好,去做进一步的调整,对于下一次的面试机会做好**的准备。

所以,“找工作”它是一个循环,透过不断的“规划—执行-修正”,才可以在最终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位。

三、态度上应该持续抱持着自信及坚定也是很重要的。

这是在专注的去找工作时必备的态度,因为你必须好好自我管理这段待业时间。过程中,可能会收到来自各企业的感谢婉拒函,又甚至履历投出后音讯全无,这都可能使你失去动力。

但,此时便需要换角度思考,若今天你是面试官,你会想挑选遇到挫折就失去信心,还是遭遇挑战越挫越勇,愿意放胆追求机会的面试者呢?

答案很明显了。

有人会觉得每天花这8小时专注的去“找”工作,很辛苦也很疲乏。若最后还没被录取,每天花这么多时间进入,还不如被动等到录取通知出现的那天。

其实,你错了,这样的心态与模式,不但能使你更有效率的找到工作,过程中更能学会自我管理能力,使自己更有系统地朝着自己目标前进,同时也可提升自己应具备的技能与能力。另外,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职涯探索方式的一种。

现为104人力银行职涯顾问师、科技业人资主管,过去曾任职公司的员工关系专案顾问,解决企业及员工之间平衡的难题。期许自己的微薄能量,能使新鲜人在徬徨与职场中的理想之间,不再不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