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题目,补充了、甚至是修订了“名师出高徒”的成语。“有状元学生,无状元先生”,这俗语的意思是:中了状元的学生,是老师教出来的,但却没有状元去当老师,去教出中状元的学生出来。事实上,也大多如此。我毫无低贬老师的作用的用意,只是强调,主要靠的是自己的学习,老师的教导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孔子是教育专业的鼻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老师。他有学生三千,杰出的七十二人,确实培育出不少人才,但其中有谁“青出于蓝”而超越过他的呢?没有。假如再问:他的老师是谁,他是谁教出来的呢?恐怕没有人答得上,他是没有老师的,全靠自学。
他是怎样自学的呢?首先是勤奋苦学。传说他读《易经》,竟至“韦编三绝”。“韦”是熟牛皮,汉以前的书是用熟牛皮制成的绳子穿起来的。“三”,不是三次,而是多次。“绝”,是断了。他读得太勤,所以多次把书读得破烂。由此,“韦编三绝”成为了形容勤奋苦学的典故。
其次,他对学习很有兴趣。《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他又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读‘乐山乐水’的音,‘肴’低去)之者。”(《论语‧雍也》,对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乐、善、勇、敢”的教育改革方针,“乐于学习”,“乐”字当头放在第一位,我是衷心全力支持的,只希望当局不要说过便算了。
这“乐”与苦学的“苦”,看来似是矛盾,其实是统一的。你不能奢望学什么东西,从一开始,由头到尾,都像坐在梳发椅上那么舒服,像吃雪糕那么好味。大多必须经过一个“苦”的过程,艰苦地钻了进去,有所收获,于是才渐渐学出乐趣来。不经过“苦”,难进入“乐”的境界。
如果能像他这样地学习,又何须有名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