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晃二十年,犹想当年大家都只是少年人,窝在屋苑内老师的单位内补习,也开始学习人生。老师很忙,忙到不想大家闲着过日子,于是暑假带大家回教会的家庭服务中心事奉。 就这样,我们认识了,也组成了老师身边“岩岩巉巉”,但勇于尝试的义工团队。 事奉的机会有很多,暑期班、新来港适应班、更生人士、嘉年华…….他几乎都参与了。此后,有老师出现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 有一回我们准备向更生人士讲福音,构思用话剧表达平庸人生也有上帝疼爱的画面,天生表演欲极强的他当上了主角。排戏的时候,平常喜欢逗人玩,爱食字,抛下不少IQ题让人脑瓜快爆的他忽而严肃起来,抬起他头,演绎那一段平庸男子的内心世界,眼神坚定却充满掣肘的那一刻,我相信,一切都是真的。 (二) 教会,人来人往。尤其当身处人数颇多的教会时,最让你留意的总是那些让你觉得无处不在,却很少会驻足攀谈的人。 他应该是其中一个。 于是,仔细拜读《永念不忘》时,读到一句“对不起,少了看你的需要”,顿时感概万千,也许这就是隐藏在接踵摩肩之间洗刷出来的遗憾。 (三) 惨白的墙身,前面站着工作人员派发彩色气球,代替鲜花致意。熟悉的身体铺盖波点套装,还有最为人熟悉的眼镜。 我看到了对逝者最大的尊重。 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牧师慰勉时特别提到,就算是情绪顿时软弱作出旁人不理解的决定,基督的爱也未曾离开,尤其是他,他并不是作恶多端,在地上尽都是好行为,成为不少人生命的祝福,肯定可在主怀安息。 我们不明白的,上帝都知道,都明白,都接纳了。 (四) 那年十月,小女子大婚,花车驶到精神书局外,看见了老师和经常并肩的他,我摇下车窗大喊他们的名字,他们挥着手跟我道喜,那天清风送爽,我永远记得他的微笑,还有白皙的饱满颧骨。 时光随风而逝,生命是怎么一回事,叫人越是学懂,越是学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