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程中“以郁为主”的病叫“忧郁症”(DEPRESSIVE DISORDER);以“郁与躁交替出现”的病叫“躁郁症”或“双极症”(BIPOLAR DISORDER),也就是在躁与郁两极交替出现的意思,用此说法比较容易让人理解此症有情绪上上下下的变化。
忧郁,在某些人的想法里,有担忧、忧虑的意思,又有郁闷、难过、悲伤的意思,但在医学上指的其实没有担忧的意思,因此有人建议应称“郁症”就好,不要叫“忧郁症”,免得搞混了;而焦虑约等于忧虑,英文是“ANXIETY”,病程中“以焦虑为主”的病就叫“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焦虑或忧虑与“烦躁”、“浮躁”、“躁动”、“急躁”等语汇有相近之处,但却不是精神医学上的“躁症”,也难怪大家会搞得一头雾水。最常见的误解,就是自称是“躁郁”,或说家人是“躁郁”,但其实是“焦虑”。
说实在,疾病名称或症状翻译的恰当与否,与文化、历史、以及医学概念的东西方差异有关,也牵涉到医师与病人间沟通品质的良窳,进而影响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教育,或甚至触及“污名化”的议题。
如果用英文来说,上述的几个情绪状态就只有“MANIA”、“DEPRESSION”与“ANXIETY”三种,但没有好好说文解字一番,往往就会构成医疗界与民众之间的鸿沟。
当然,一个以情绪为主的疾病,症状上不单只有情绪的部分,相应的思考、行为或生理上的变化都会同时发生,这是临床上在辨别这三种状态的关键;更复杂的是,有时候上述三种状态有可能以不同比例的型态混合发生,也会造成临床判断上的困难。
总而言之,有了对情绪症状的基本概念,应该比较容易对情绪疾病做更进一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