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史专家庄永明今天辞世。他一生为台湾文史记忆奉献,凭着热情及使命感,完成50多册专著,并担任“大稻埕逍遥游”导览,带领超过1万人上街走读,对台湾文史、土地记忆有极大贡献。
文史专家庄永明生于1942年4月3日,因自幼成长环境影响,与庶民文化结下不解之缘,被公认为台湾民间史料收藏最博杂、丰富的研究者之一。
大稻埕的庶民文化风气影响庄永明一生,让他走上文史研究的道路,他在大稻埕从小居住成长,建于1920年代的“庄协发杂货店”,也被台北市文化局指定为市定古迹“大稻埕千秋街店屋—庄协发”,是台北第一处被指定为古迹的杂货店,在庄永明的规划下,转变为“庄协发港町文史讲亭”,由庄永明亲自企划、导览,推广在地文史记忆。
庄永明对于台湾社会发展的脉络,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包括台湾各类文史记忆以及文化发展,其中他个人对台湾歌谣最为喜爱,曾出版“台湾歌谣追想曲”、“台湾歌谣──我听 我唱 我写”,以及有声书“台湾歌谣寻根”。
庄永明最早开始提笔写作,是在1970年,当时他开始在报章杂志发表文章,刊载的媒体包括“雄狮美术”、“书评书目”和“大同杂志”;1980年代受到中国时报的邀请,庄永明开始撰写“台湾第一”专栏,每周一篇,系统地介绍、整理台湾文史资料,专栏维持一年,后也出版“台湾第一”书籍,也因此获得“台湾第一”的称号。
此外,庄永明在2015年出版的“活!该如此:庄永明七十自述”中,剖析自身人生旅程,包括从事26年会计工作,从未迟到早退,他自况为“长工”,退休后写稿、演讲,补贴生计,是为“散工”,而传扬台湾文化,四处赶场,他认为是在做“义工”,倾半生精力撰书立着,希望帮后代子孙留下这片土地的故事,则称自己为“憨工”。不若一般文史研究者多拥有傲人学历,庄永明完全靠着热情与兴趣,一步步积累台湾文史知识。
庄永明担任“大稻埕逍遥游”文史导览长达十年之久,超过1万人与他一同上街走读,让许多台湾人借此了解这块土地,对于台湾文史、土地记忆的保存,庄永明有极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