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金融稳定委员会(FSB)成立时,它宣称自己的目标之一是对日益迫近的金融问题开发出更好的“预警”系统。现在,FSB开始将言辞付诸行动。投资者们应当引起注意了。
上月,FSB发布了一份简短的咨询报告,题为《交易所交易基金(ETF)近期动向可能引发的金融稳定问题》。意料之中的是,该报告没有引发风暴。毕竟,对大多数政客而言,ETF就像死水一般枯燥,像2007年之前的债务抵押债券(CDO)一样乏味。
但是,FSB这份简短的报告应当引起更广泛的关注。首先,它的出现并非偶然:相反,它的发布是因为英国央行(BoE)等机构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悄悄地对ETF敲警钟。其次,它提到的问题发人深省:的确,你在读这份报告时,很难不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核心问题在于,ETF行业——就像那些“乏味的”CDO在5年前的景象一样——目前正受到投资者热烈追捧,一个从根本上来说符合情理的创新面临着变味的风险。上世纪90年代,当ETF的概念首次推出时,这种产品似乎能令人受益匪浅。毕竟,这些工具的有效作用是让投资者能够实现投资组合多样化,同时不必向活跃的基金经理支付过高费用,就能投资于多个不同的投资类别。此外,由于在交易所挂牌上市,ETF的透明度优于许多其他投资工具。
因此毫不奇怪,ETF得到了蓬勃发展:比如,根据FSB的估算,在以平均每年40%的速度增长10年后,2010年第三季度,ETF行业资产已达到1.2万亿美元。尽管资产规模不及对冲基金行业,但增长率更高。随着繁荣的加速,近来已现细微的扭曲。由于利率的下降,各家银行在如何构建ETF产品方面变得更具创造性,竭尽全力提供更高的回报率。
比如,使用衍生品或结构性产品的合成ETF近期出现爆炸式增长;FSB认为,合成ETF占据了欧洲市场45%的份额。一些ETF如今开始使用杠杆;还有一些ETF开始购入风险贷款等风险更高的资产。
现在,使用衍生品或杠杆本质上并无不妥;或者,如果投资者了解其中的风险,不使用衍生品或杠杆也没有问题。对于任何将ETF和CDO相提并论的说法,银行都予以了愤怒的否认;毕竟,他们表示,ETF本质上属于上市产品,这让它们变得更透明——因此也更“安全”。但是这里也存在一种可能的风险:恰恰由于ETF享有如此“枯燥”的名声,很难确定投资者是否真的明白所有潜在的风险。特别是由于ETF(不同于CDO)的销售对象常常是散户投资者。
投资者即便聪明到能够明白单个ETF的风险,也无法充分了解更严重的结构性影响。举例来说,FSB担心流动性不匹配和不良的抵押行为可能会在危机中造成令人不快的市场动荡。它还注意到,某些银行“既当ETF提供者又当衍生品交易对手方的双重角色”,有可能产生利益冲突。此外还有一层更基本的担心:正是由于ETF市场以如此惊人的速度爆炸式增长,它可能会以无法预料的方式引领趋势变动。
大宗商品行业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尽管政客们喜欢将价格的大起大落归咎于对冲基金“投机者”,可在近来的价格走向中,ETF可能扮演了和对冲基金同等重要的角色。但是,许多其他资产类别也受到了影响。正如我最近在一篇专栏文章中所提到的那样,近期波动率指数(Vix)的涨跌可能反映了近来波动率联结票据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