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损伤可能导致慢性肾脏病,目前对急性肾损伤无有效治疗。台大医院团队在急性肾损伤动物肾脏找到关键转录因子,在急性损伤期给去甲基化药物治疗,可阻止慢性肾脏病发生。
台大医院金山分院肾脏内科主治医师周钰翔上午在记者会表示,急性肾损伤是慢性肾脏病、造成后续洗肾的重要危险因子。但当前急性肾损伤的治疗,除了用支持疗法帮助病人度过难关,并无有效治疗。
根据台大医院研究团队发现,急性肾损伤患者就算肾功能在支持治疗下恢复,经过8年追踪,有超过8成患者会恶化成慢性肾脏病或末期肾脏病。
周钰翔表示,研究发现,急性肾损伤的动物肾脏中,血管周细胞会大量增生与活化,但在肾功能恢复后,约有20%的血管周细胞仍会留存在肾脏中,后续容易增生、促进结疤但丧失稳定微血管的功能,造成后续慢性肾脏病发生。
进一步机转研究发现,血管周细胞的基因体因急性肾损伤引起维持正常功能的基因高度甲基化,这些基因包含Ybx2在内的4个转录因子,促使血管周细胞在肾功能恢复后,仍继续保有促进肾脏结疤萎缩与丧失稳定微血管的记忆。
目前已证实,肾脏血管周细胞在慢性肾脏病的伤害中,不仅会丧失制造促红血球生成素与稳定微血管的功能,还会转分化成促成肾脏结疤的肌纤维母细胞。
台大内科部主治医师林水龙在记者会解释,这是全球首度在肾脏的血管周细胞发现Ybx2转录因子。当转录因子功能被抑制,会导致肾脏血管周细胞活化,造成后续的伤害,直到使用去甲基化药物抹除急性肾损伤可能引起的纤维化、增生等记忆,才可阻止肾脏持续恶化。
研究团队证实,急性肾损伤时期给予动物去甲基化药物(5-azacytidine)治疗可以阻止后续慢性肾脏病的发生。此研究结果刊登于国际期刊临床研究杂志。该期刊审查者认为,此研究适时解决没有方法可治疗或防止急性肾损伤进展成慢性肾脏病的难题。
不过,周钰翔说,目前研究结果是动物实验,去甲基化药物对治疗人类急性肾损伤的效果,还有待后续研究验证。
年长者是急性肾损伤的高风险群,台大内科部主治医师陈永铭表示,会造成急性肾损伤的原因包含缺血性伤害,如低血压、脱水等;第二是肾毒性,如止痛药的使用,止痛效果愈强的药物,对肾脏的伤害特别强。第三是败血性感染,如肺炎、泌尿道感染,结果导致全身性感染,也会造成肾损伤。
周钰翔表示,避免肾损伤是应强调预防,如不要擅自使用止痛药物,应在医师处方下使用;其他如糖尿病、高血压病人也较容易肾损伤,应做好慢性病控制。此外,曾有肾损伤者,就算肾功能已经恢复,还是要密切追踪,以防后续慢性肾脏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