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春季,天气潮湿,读者的查询离不开消水肿和袪湿的问题。内外湿气过盛实在扰人,现在一起了解身体“湿”的形成。

因季节交替,天气忽冷忽热,身体耗用了更多能量来调节反应而影响脾脏运化,导致多余水分未能如常排走,令身体更易积聚湿气。就像机械一样,要电力推动引擎,确保机件顺利运行,电力不足时,机件运行不顺便会阻碍湿气排出。《黄帝内经‧素问》曾记载“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意思是脾虚生湿,祛湿治本最重要是健脾。

那么湿和水肿是否相同?简单来说,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身体水分,除了吸收食物的水分,也负责身体水分的运行分布。当脾脏虚弱时,水分运化便会形成体内湿气过盛,令体内水分积聚,形成水肿这个表面症状。水肿主要是因为脾虚导致体内湿气过盛,所以健脾才能祛湿,方能消水肿。

因此水肿和湿有很大关系,提气健脾方能祛湿消水肿。建议可用茯苓三克、山楂三片、陈皮一角,洗净加入热水放保湿杯焗15分钟即可饮用。此茶性质温和,可理气健脾、和胃燥湿、消水肿。

最好的提气健脾方法是多走动。此外,不妨用温水加点盐浸脚20分钟,直至身体微微出汗,既可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身体运行,也有助祛湿消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