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下哪一项关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描述不准确?
A. 指人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审视自身于工作,交友和知识层面上的表现。
B. 小欣一向对自己的要求甚高,经常思考自己有否不足之处,这种“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 这种态度与相信自己,对自己有信心的心态相反。
相关小知识:
‧ 语译:“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业?交友是否守信?知识是否用于实践?”
‧ 相关故事:唐太宗就忠臣魏徵时曾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指出时刻反省自己的重要性。
解释:“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只是强调人要时刻思考自身有没有不足之处,而不是要求人变得没有自信,质疑自己的决定,所以两者并没有矛盾之处 。
① 张三一直追随父亲做义工,父亲死后,他以父亲名义创立一间义工中心。
② 李四每天也陪伴行动不便的父亲到酒楼喝茶。
③ 王五收到父亲去世的消息,立即放下在美国价值千万的生意赶回香港。
④ 赵六在父亲死前曾问及对方的志向,得知对方征服海洋;父亲死后,赵六一直寻访父亲曾经走过的道路。
‧ 句子意思: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孝”,在他的父亲在生时,观察那人的志向;在他的父亲死后,观察那人的行动,若他在一段时间内仍维持父亲的 美德,可以说是“孝”。(“三年”只借指一段时间)
‧ 句子分析:这个句子必须视为一个整体,不能分割来看,即是必须同时符合“父在,观其志”,以及“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两个情况,才可以视成“孝”。因为很多人在父亲在生时表现“孝”,但父亲死便无以为继,这个句子也是针对这些人作出批评。
解释:张三在父亲在世时,陪伴父亲做义工,可见他有助人之志;父亲死后,他更发扬其志,开设义工中心,可见他没有放弃父亲的美德,可称为“孝”。李四、王五的例子只反映父亲死前,或父亲死后的情况。赵六的例子中,赵六只是得到父亲的志向,却没有反映自己的意向;父亲死后,再寻访父亲的走过的路,和“不改父道”中解作“美德”的“道”亦有距离。
‧ 句子意思:“慎终追远”即谨慎处理先人丧事,加以追忆,形容对去世的先人的重视。“民德归厚矣”即人民的德行归于深厚。
答案:B
‧ 句子意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即人们如没有长远的考虑,必然很快便有忧患到来。
解释:这个句子并不代表人们皆有不同的痛苦忧愁,所以不是“众生皆苦”或“多愁善感”。“未雨绸缪”和这个句子意义一致,即未下雨,便把窗户修好,“绸缪”就是一个“远忧”的表现,如果没有“绸缪”,便会有雨灾的“近忧”。“杞人忧天”指过多的忧虑,和这个句子的意思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