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台湾教会的福传处境,主教团自 1970 年代已开始推介“信仰小团体”,而其发展需要“培育有能力的领袖……来领导团体”。因此本期首篇便推〈梅瑟――哀怨与转祷者的典范〉一文,期能点出“培育领袖”的关键特质之一:深入上主内在,挖掘上主的仁爱慈悲,带领天主子民转身回到上主那里。次篇,王郁萍姐妹便以〈建立信仰小团体〉为题,探究台湾教会推行信仰小团体的要素。

接着三篇均与牧灵和灵修陪伴有关。一是反省主观认知与客观事实的辩证关系,进而指出灵性资源与陪伴的重要性;二是从《爱的喜乐》劝谕省思〈教会对非异性恋者的牧灵关怀立场〉,期能让非异性恋者对教会带来的冲击化为建树教会的契机;三是〈浅析田立克“信仰与人格”理论〉,指出“终极关怀”作为人格中最主要的动力,助人发现自己的深度与限度,以及信仰的必要性。最后一文〈基督徒信仰与魔鬼论探讨〉亦指出:人类应为自己的堕落和不幸负责,而非将其罪过归咎于魔鬼;我们应坚固信德,敞开心灵向天主祈祷,帮助我们战胜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