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作品,就分期而言,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色:(1934-1949)是从大学毕业到抗战,直至战后复员的15年,配合环境需要,创作技巧从实践中找寻方向;从古诗词和文字律动中找寻灵感。避难香港的八年(1949-1957),是根据以往创作路向,用和声方法与对位技巧扩展曲体结构。 旅欧六年(1957-1963),着力将调式和声与古典和声联合起来,融汇使用,并加入中国乐语以谋新风貌。由欧返港,至回国定居(1964-),尽力融合各种可用技巧,服务于创作新曲与编整民歌;主要目标是表扬民族性格,重和协韵律,呈现温柔敦厚的诗歌内质。 就整体而言,他的作品,从生活伦理的主题出发,予人物以鲜活的形象;进而对大我观照,与时代共脉动,以呈现民族性情;并透过中国语文的韵律,展现温柔敦厚的本质与平易近人的风格,晚近更以宗教情怀的虔诚,抒发哲理人生的意境。就整体目标而言:以音乐为教育服务,是他一生的职志和方向。
老师的作品,就分期而言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