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鹭 (Egretta garzetta )-鱼塭最常见的本地鸟类,全身羽毛呈雪白色,黑色的嘴巴尖而长,适合猎取浅水区的鱼虾,脚为细长状,让它能在浅水区行进自如,脚趾颜色则为明显的黄绿色。白天成群出外猎食,堤岸旁、窟底、退潮排水沟里,处处可见到它们的身影;到了晚上,小白鹭则多和夜鹭栖息于周遭木麻黄等林木上。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鹭鸶应该是在开阔的溪流、水田、沼泽、鱼塭等湿地环境的鸟类;但是就有那么一种鹭科留鸟,不喜出现于空旷之处,倒爱在阴暗的森林里活动,它们就是“黑冠麻鹭”。虽然外型上大致相同,都是褐色的身体、棕黄而带黑斑的胸腹部、黑色的嘴喙和橄榄绿色的脚胫;但黑冠麻鹭的两性之间仍有些微的差异可资辨别:雄鸟眼睛的周围及喙基部为蓝色,头顶、枕部的羽毛为延长的黑色饰羽;而在雌鸟身上,则没有这些特征。
黑冠麻鹭在台湾地区为稀有的留鸟,以往观察记录并不太多,只零星地分布于台湾北、中、南部之低海拔山区。它们的活动地点大多位于靠近溪流之阔叶林、竹林及果园等具有少数树林之开垦地。虽然有些文献上记载它们是夜行性动物,但偶尔在白天也可以发现正在活动的黑冠麻鹭。它们是肉食性的鸟类,主要在树荫下寻找蚯蚓为食;它们的繁殖期约为三月至九月,筑巢于树上,每窝产卵三、四枚。
红嘴黑鹎(Hypsipetes leucocephalus 类 俗名 黑鹎、红嘴乌秋 ),看到它的名字大概可以猜到它外型上的特征,全身为黑色,但有着鲜艳红色的喙,描述它还有火红色的双脚,和凌乱耍酷的庞克头。它的叫声吵杂而响亮,变化多端,除了嬉闹似的“小气鬼、小气鬼”,飞行时有时也会发出“叽喳、叽喳、叽喳”叫声之外;还有细腻逗趣的猫叫声-“喵~、喵~”。平时是三三两两,小群活动,到了秋、冬的季节时,数十只以上的群聚在一起,它们喧闹的叫声,更是容易引人注目。
红嘴黑鹎属于台湾特有亚种的鸟类,分布于中、低海拔的山区;活动的区域多半在森林中或山坡地附近,尤其喜欢停栖在高大的乔木或是枯树顶层。每年到繁殖季时,有些还会迁移到低海拔山区或是平地,在树上筑巢哺育下一代。红嘴黑鹎和台湾原住民有些什么样的故事呢?由于它们活动的区域在山区,加上火红的嘴和双脚,因此与他有关的神话故事也发生在生活与山林密切的布农族和泰雅族之中,也都跟“火”的故事有关。布农族是把红嘴黑鹎视为“取火”的英雄,而泰雅族族把它视为“灭火”的英雄。让我们来看看吧!
布农族版本的故事是这样的:很久很久以前,大地有洪水降临,这时布农族人便搬往山上居住,他们由平地逃到最高的山上-玉山,过了一段时间住在山顶的布农人并不知道山下的实际情形,但又不知道该派谁去瞧一瞧?有一只癞蛤蟆(一说是青蛙,后来被烤成了癞虾蟆)自愿要替族人去取火种。癞蛤蟆游到了对面高山的山头上去,取了火种,准备要游泳回来。它将火种含在嘴巴里,但一跳到水里,火种被水浇灭了,只剩下黑炭,无法证明山下已有人类生活着。族人想了想,觉得也许可以请有翅膀的鸟儿来帮忙,于是他们请了乌鸦来帮忙,乌鸦飞下山去看看情形,可是当乌鸦飞到山下看到很多因洪水而死亡的尸体,便留在那儿吃了起来,结果忘记了布农族人的请托,布农族人一直等不到乌鸦回来报讯。于是就拜托红嘴黑鹎,它自愿要替族人去探查山下的情形,一看洪水已经退去,为了要证明已经有人居住,红嘴黑鹎取了火种含在嘴里飞回来。它一路上忍耐着火种的高热,不敢松口,但是实在太热了,后来又换成用脚抓着火种,就这样一路由嘴、脚轮替著抓着,终于将火种顺利带回到山顶布农族人的居住地。但是也因为一路的高热,红嘴黑鹎的身上已被烤成焦黑色,它的嘴和脚也因此烧得红通通了!成为今天黑身体、红嘴、红脚的模样。而布农族人从此感念红嘴黑鹎和癞虾蟆,不能轻易地冒犯或伤害它们!
而泰雅族流传的红嘴黑鹎故事却是相反的“灭火”故事,故事也是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发生了森林大火,山神紧急召集森林中的飞禽走兽来进行灭火的行动,但是大部分的动物天生怕火,纷纷走避。这时只有一群红嘴黑鹎奋不顾身的进行灭火的行动,不断的用嘴喙与脚把着火的树枝折断带走,逐渐的将火势扑灭,最后成功的捍卫了森林家园的安全,但也因此它的嘴与脚都被烧成了红色,身上的羽毛也烧成一片焦黑。这故事同样地也解释了红嘴黑鹎羽色乌黑、红嘴、红脚模样的由来。
红嘴黑鹎平时以花蜜、果实和昆虫为主食,所以在有果树的地方就很容易发现它们的踪迹,特别是在果园中。以自己家里为例,种植的木瓜我们并不会全数摘来食用,常常会留给它们和其他鸟类一同享用。每回在野外见到它们的时候,虽然是怪模怪样,叫声嘈杂又聒噪,羽色乌黑并不鲜艳讨喜,但一想到与它们相关有趣的原住民神话传说,每每令人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