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在思考就业的方向时,有个问题困扰着我:我在管理学院学到的东西可以应用在几乎所有文科类组的工作上;但这也意味着,我跟别人并没有显著的差异,那我未来在职场上是不是就比较吃亏?后来与家人和朋友讨论,出国渐渐成为一个选项。首先是我的父亲,由于他曾出国求学,也曾在海外工作过,他认为那段经历除了对他的职涯有所加分,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他对人生以及世界的看法。因此如果我愿意出去,他是乐观其成的。后来与其他家人和朋友的讨论,都是认为说,如果有机会就应该把握,而且就算类科念不好,至少在语言的沟通和敏锐度上能有所进步。
后来反复思考,决定给自己一个机会,走走看这条路,去体验不同的世界与不同的风景。最终出国就从一个选项成为一个决定。
在东北大学的课堂上我们同时会碰到理论与实作,甚至选择了不同主题的课程,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方式。第一年我们学习人资的相关知识,因为我们一定要先认识什么是人力资源,才能谈下一步。所以在这个阶段就会比较多的理论学习,包含作业以及报告,都会要累积不少的文献、论文阅读才能完成。
到了后期,知识与经验都累积到一个程度,可以进入比较进阶的课程时,老师们的方式就会很不一样。因为美国大学里许多教授都是业界出身,甚至不少教授在授课的同时,依旧继续其在业界的工作。因此在课堂的开始,虽然还是要看一些理论,确保大家都有基础的概念;但后面他们就会分享他们在公司所遭遇的情境,并带领大家讨论:如果是你,会怎么做?或者今天我设定了一个政策,后面可能会带来什么效应,我们可以如何解决、改进政策;以及如果有人来理论,我要如何站稳立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