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纽约的人不一定是美国人,却一定是纽约客,怎么样才算是纽约客?
有人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纽约,同样是世界级的都市,为什么这句话在纽约显得特别深刻?
还有人说,纽约是个大熔炉,究竟这是个炼出坚不可摧之城的大熔炉,或者只是温度不够的半吊子,里面熔不掉的金属块彼此不均匀地挤压、碰撞著?
物质的纽约堆砌了一座立体的城市,从复杂的地底网络,到高耸空中的摩天高楼,像是灯塔般承载着人类对摩登都市的想像;从最有钱的富豪,到不在一般人视线中的鼹鼠族,都会找到纽约的生存之道。
抽象的纽约则储存了不同的时空,有仅存在《动物方城市》和《怪兽与它们的产地》中神秘的市政厅车站,也有像是被冷冻了数十载的华埠;有赶着上班的华尔街人士,与忙着骚扰金色公牛的游客们擦身,像是看不见彼此一般。
纽约是一座活的城市,不停地成长、也不断地学习,在光鲜亮丽的天际线底下,为什么有人说纽约什么都有就是没有钱?为什么市政府恨不得亚马逊(Amazon)把纽约当自己家?在美国的工业带生锈、湾区科技带崛起之后,纽约在美国的地位是什么?
纽约也是一座全球城市,凡是在纽约发生的,就具备了某种象征意义。这些工具或制度怎么辗转传入其他城市?存在一套解释城市的通用理论吗?而纽约还可以做为其中的模型吗?从Robert Moses到Jane Jacobs到Michael Bloomberg,纽约的价值是什么?而惯于东亚城市纹理的我们又如何理解这个独特的美国城市?
纽约起底,想借由这些问题,和大家一起认识不一样的纽约。